書籍詳介 |
內容簡介:與其「發現自我」,不如「創造自我」。人無法用相同的自己,得到不同的未來。 我們不只要順性而為,更要超越個性。 透過行為刻意地去蕪存菁,你一定能成為最好的自己。 是什麼造就了當下的你?我們該如何才能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種人? 一般認為,「個性」是具有穩定性的,當性格一旦形成,就幾乎是我們始終如一的特質了。但最新的研究顯示,每個人身上,都有個我們不認識的自己。所謂的「自我」並非固定,個性會隨著成長而有所改變,每個人都有機會可以重新塑造自己,而且行動越大,改變就會越多。 榮獲德國年度三大科普寫作記者克莉絲蒂娜・伯恩特,彙整心理學、腦科學、社會學、科學等諸多領域的研究資料,提供我們關於「個性」種種新知卓見。包括: 我如何成為「我」,又該如何主動操控性格改變的方向及過程。 在經歷人生的重大轉捩點(如:成為父母、面臨中年危機和退休等),個性會產生哪些變化。 有哪些心理工具有助於保護自己避免負面影響,完成正面建構。 在與他人的互動及反餽中,如何形成自我認知,並活出與眾不同的自己。 睡眠、想法、飲食,甚至腸道菌都會影響我們的個性。(如:微生物能抗憂鬱,良好的睡眠能增進自信) 打破慣性,換個想法,個性也能「弄假成真」。 誠如書中所言:「成熟並不是堅持自己一直都是怎樣的人,而是一個人有所成長,也透過自身的經歷變得更有智慧。所以成熟是種過程,這並非意味著『發現自我』,而是懂得如何在人生中獲得的反饋與不斷自省中改變自我。」因而,昨日之我是什麼人,並沒有那麼重要;更重要的是,今日我們的所作所為。我們始終都有機會重新創造自己。 好評力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臨床心理師 洪仲清、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周志建、台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 蔡宇哲、生鮮時書創辦人 劉俊佑(鮪魚)、閱讀人社群主編 鄭俊德 「先天設定固然對人有長期影響,但後天的學習與經驗,則會某種程度地改變我們的基因與神經。所謂的『成熟』,便是我們在與人及外界的關係中,找到最具適應性的方式創造自我。」 ——臨床心理師 洪仲清 目錄:導言 你的性格,你作主!人生唯一不變的,就是不斷在改變/我為什麼是我?/今日的作為,比昨天做了什麼更重要 一、萬事皆可能 改邪歸正的大學教授/關於「做自己」這件事/自欺欺人?其實是大腦欺騙了你/為何我們會自我感覺良好?/想法決定你是誰/靈活變動的自我/典型性格中的非典型個性/我們欺騙自己,以便欺騙別人/真實的人更快樂、更具韌性/變化是人類的本質/自我測驗:我有多真實? 二、性格養成計畫 一別數十年,老同學真的一點都沒變?/個性的發展沒有終點/個性從何而來?/我們的決定,決定了我們/老人總是討人厭?/主動改變,就能掌控人生/五大性格特質分析 三、想解密他人,就靠數位足跡 FB按讚,洩漏你的內心/讓英國脫歐,幫川普當選的大數據黑手/AI面向學/心理測驗:我有怎樣的性格? 四、為什麼我們一生注定受他人影響? 瑞典環保少女的氣候暖化抗爭行動/我們與世界是共鳴系統/即使童年不幸,也可以成為幸福的人/基因比教養更具影響力/父母和孩子,都希望對方活成自己期待的樣子/所有關係的交互作用/正面和負面的外界影響/自我,就是我們經驗的總合 五、那些意想不到的性格影響力 腦創傷後判若兩人/與中風有關的奇人奇事/心靈會重整/腸道、飲食與情緒/大腦也會聽腸道的話/你吃的食物,決定你是什麼樣的人/睡得好,人生是彩色的/睡不好會讓腦細胞受損 六、與其「發現自我」,不如「創造自我」 不只順性而為,更要超越個性/人無法用相同的自己,得到不同的未來/個性也能「弄假成真」/你認識的自己,可能只是種假象/人生不能只是「活著」,更要找出對你有意義的事/針對「自我」的訓練/性格無好壞之分,而是各具特色/即使年老,還是可以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透過挑戰,改變個性/不要害怕被拒絕 附錄 相關專家學者名錄 參考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