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黃軒
系列: 醫學人文
出版社: 天下生活出版
出版日期: 2019/05/29
ISBN: 9789869757423
頁數: 216
系列: 醫學人文
出版社: 天下生活出版
出版日期: 2019/05/29
ISBN: 9789869757423
頁數: 216
內容簡介
我習以為常看著死亡在眼前跳舞,
它有時快有時慢,有時奸詐,有時甚至使我灑汗流淚。
人們生到世間是偶然,死是必然
死亡並非心跳停止那一刻才開始──
它是一個過程,且大多沒有絕對時刻
「醫生,請你救救他!」這是從事急重症醫學工作20年的黃軒醫師最常聽到的話。
不斷和死神拔河的他,看過太多家屬情感上無法接受親人死去,煎熬地懇求急救,病人的肉體在臨終前受到極大折磨、痛苦死去。醫師盡全力最後仍要順天命,黃軒有感而發:「若是多幾分對『生理死』的理解,或許就不會造成生死兩煎熬的遺憾!」
✢ ✢ ✢ ✢ ✢ ✢
黃軒用生動筆法帶讀者重返醫療現場,以醫學解釋臨終前、死亡中的生理變化,試圖打破家屬「前一秒沒事,怎麼下一秒病危?」的迷思。「好死」是人人渴望的最後歸宿,但有時要理解「生理的死亡」,比救治病人還困難,本書無意對死亡做出雄辯,卻希望藉此提供另一種角度坦然接受生命的消逝。黃軒認為「死,不是人生的終結,而是生涯的完成,因為了解真相,才會有正確的選擇。」
✢ ✢ ✢ ✢ ✢ ✢
黃軒同時也以敏銳的醫療判斷,將人性疑雲抽絲剝繭──
◆腦中風合併吸入性肺炎、重度失智的老伯伯,忽然清醒認得家人,家屬以為父親「吉人天相」,把不久簽署的DNR拋諸腦後,未料用急救「再給父親一次機會」的結果是?
◆身強力壯的男大生,因情緒衝動,喝下不到一瓶蓋的巴拉刈,全身中毒、消化道嚴重灼傷;父母堅持救到底,醫師卻說活下來只有兩種可能……
◆媽媽帶著流鼻血的三歲男童到急診室,潰爛的眼角膜、不自然的水泡,卻洩漏這位媽媽沒有說的祕密……
◆癌末老婦人因跌倒腦部受傷送醫,急診啟動常規醫療,處理脫水和電解質不平衡的問題;是什麼原因讓「維生」治療反過來「危生」?
❖ 國內第一本由權威急重症醫師撰寫的死生實錄 ❖
藉由黃軒的筆,帶你迅速進入分秒必爭的臨床現場,穿越對死亡的層層誤解、恐懼的迷障;有別於一般生死醫療議題的感性敘事,作者著力鋪陳醫療現場的實況,不但擁有令人屏息的即視感,還能透過醫者的雙眼,解開坊間對死亡似是而非的說法。
❖ 學校沒教、大人不談的瀕死徵兆 ❖
醫生是現今最靠近死亡前、中、後期的專業生命處理者,卻很少談死、談生命消逝前的徵兆,黃軒因此才動筆留下臨床見聞:醫療專業上判定的死亡,以及病人和家屬面對死亡的心情起伏。然而在醫療決策的過程裡,還會有諸多民間傳說干擾正規醫療,例如神明附身、印堂發黑、迴光返照、人生跑馬燈、靈魂出竅等,他用醫學專業剖析,讓你近距離觀察且正確理解上述生理徵象向死的過程。
❖ 善終,才是對抗死亡的最大勝利 ❖
人人終將免不了一死,這是一出生就知道的事,當代的科技、知識可說遠遠超過前代,若能看懂更多醫療常識,提早認識、了解、接受、面對死亡,或許可以稀釋死亡所帶來的憂愁、懼怖,進而促成更多「好死」的抉擇。
它有時快有時慢,有時奸詐,有時甚至使我灑汗流淚。
人們生到世間是偶然,死是必然
死亡並非心跳停止那一刻才開始──
它是一個過程,且大多沒有絕對時刻
「醫生,請你救救他!」這是從事急重症醫學工作20年的黃軒醫師最常聽到的話。
不斷和死神拔河的他,看過太多家屬情感上無法接受親人死去,煎熬地懇求急救,病人的肉體在臨終前受到極大折磨、痛苦死去。醫師盡全力最後仍要順天命,黃軒有感而發:「若是多幾分對『生理死』的理解,或許就不會造成生死兩煎熬的遺憾!」
✢ ✢ ✢ ✢ ✢ ✢
黃軒用生動筆法帶讀者重返醫療現場,以醫學解釋臨終前、死亡中的生理變化,試圖打破家屬「前一秒沒事,怎麼下一秒病危?」的迷思。「好死」是人人渴望的最後歸宿,但有時要理解「生理的死亡」,比救治病人還困難,本書無意對死亡做出雄辯,卻希望藉此提供另一種角度坦然接受生命的消逝。黃軒認為「死,不是人生的終結,而是生涯的完成,因為了解真相,才會有正確的選擇。」
✢ ✢ ✢ ✢ ✢ ✢
黃軒同時也以敏銳的醫療判斷,將人性疑雲抽絲剝繭──
◆腦中風合併吸入性肺炎、重度失智的老伯伯,忽然清醒認得家人,家屬以為父親「吉人天相」,把不久簽署的DNR拋諸腦後,未料用急救「再給父親一次機會」的結果是?
◆身強力壯的男大生,因情緒衝動,喝下不到一瓶蓋的巴拉刈,全身中毒、消化道嚴重灼傷;父母堅持救到底,醫師卻說活下來只有兩種可能……
◆媽媽帶著流鼻血的三歲男童到急診室,潰爛的眼角膜、不自然的水泡,卻洩漏這位媽媽沒有說的祕密……
◆癌末老婦人因跌倒腦部受傷送醫,急診啟動常規醫療,處理脫水和電解質不平衡的問題;是什麼原因讓「維生」治療反過來「危生」?
❖ 國內第一本由權威急重症醫師撰寫的死生實錄 ❖
藉由黃軒的筆,帶你迅速進入分秒必爭的臨床現場,穿越對死亡的層層誤解、恐懼的迷障;有別於一般生死醫療議題的感性敘事,作者著力鋪陳醫療現場的實況,不但擁有令人屏息的即視感,還能透過醫者的雙眼,解開坊間對死亡似是而非的說法。
❖ 學校沒教、大人不談的瀕死徵兆 ❖
醫生是現今最靠近死亡前、中、後期的專業生命處理者,卻很少談死、談生命消逝前的徵兆,黃軒因此才動筆留下臨床見聞:醫療專業上判定的死亡,以及病人和家屬面對死亡的心情起伏。然而在醫療決策的過程裡,還會有諸多民間傳說干擾正規醫療,例如神明附身、印堂發黑、迴光返照、人生跑馬燈、靈魂出竅等,他用醫學專業剖析,讓你近距離觀察且正確理解上述生理徵象向死的過程。
❖ 善終,才是對抗死亡的最大勝利 ❖
人人終將免不了一死,這是一出生就知道的事,當代的科技、知識可說遠遠超過前代,若能看懂更多醫療常識,提早認識、了解、接受、面對死亡,或許可以稀釋死亡所帶來的憂愁、懼怖,進而促成更多「好死」的抉擇。
作者簡介
黃軒
醫學博士,現為重症醫師。
以最大同理心、積極的專業與熱情,兼具謙卑與柔軟,面對病患與家屬。
行醫時,總緊握每雙顫抖的手,撫慰在鬼門關前每個驚懼的靈魂。不願見病房中上演悲苦人生,所以總是為病患、家屬、醫護人員,全力搶救,並落實「善終」。
相信生命初始因為愛,人間路才能走好;臨終前,因為愛,方能輕安自在走完最後一哩路。
[經歷]
‧花蓮慈濟醫院國際醫療長
‧衞生褔利部國際合作醫療委員顧問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第12屆(2012)大學傑出校友
‧僑教60週年(2015)傑出僑生
同時擔任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胸腔內科專科暨重症醫學專科訓練指導老師、台中中臺科技大學影像醫學暨放射科學系助理教授、《天下》雜誌/《康健》雜誌專欄作家、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光明日報》專欄詩人暨作家。
[著作]
《肺癌診治照護指南》(原水文化,2009)
《生命在呼吸之間:胸腔科病房的真情故事》(康健雜誌,2011)
《因為愛,讓他好好走》(寶瓶文化,2015)
醫學博士,現為重症醫師。
以最大同理心、積極的專業與熱情,兼具謙卑與柔軟,面對病患與家屬。
行醫時,總緊握每雙顫抖的手,撫慰在鬼門關前每個驚懼的靈魂。不願見病房中上演悲苦人生,所以總是為病患、家屬、醫護人員,全力搶救,並落實「善終」。
相信生命初始因為愛,人間路才能走好;臨終前,因為愛,方能輕安自在走完最後一哩路。
[經歷]
‧花蓮慈濟醫院國際醫療長
‧衞生褔利部國際合作醫療委員顧問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第12屆(2012)大學傑出校友
‧僑教60週年(2015)傑出僑生
同時擔任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胸腔內科專科暨重症醫學專科訓練指導老師、台中中臺科技大學影像醫學暨放射科學系助理教授、《天下》雜誌/《康健》雜誌專欄作家、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光明日報》專欄詩人暨作家。
[著作]
《肺癌診治照護指南》(原水文化,2009)
《生命在呼吸之間:胸腔科病房的真情故事》(康健雜誌,2011)
《因為愛,讓他好好走》(寶瓶文化,2015)
內容目錄
推薦序1 死亡,為何成了不能說的「佛地魔」?/朱為民
推薦序2 那些醫師們的腦內小劇場/急診女醫師其實
自序 認識死亡真相,選擇如何面對
序章 二十九歲的胰臟癌病人
輯一 讀懂死亡的暗示
第1章 死亡的氣味
第2章 「死不瞑目」,是心願未了?
第3章 迴光返照,只是一場障眼法
第4章 靈魂出竅的神祕光束
輯二 一個真相,百種人性
第5章 沉睡的粉紅色祕密
第6章 一小口農藥,沒有後悔藥
第7章 急診室早夭的生命
第8章 頸圈藏不住的悲劇
輯三 好好說再見
第9章 臨終前的水腫
第10章 好想要他活下去
第11章 孤單的肺癌病人
第12章 癌末的疼痛控制
第13章 《病主法》開啟善終的可能
終章 三次好死的關鍵機會
推薦序2 那些醫師們的腦內小劇場/急診女醫師其實
自序 認識死亡真相,選擇如何面對
序章 二十九歲的胰臟癌病人
輯一 讀懂死亡的暗示
第1章 死亡的氣味
第2章 「死不瞑目」,是心願未了?
第3章 迴光返照,只是一場障眼法
第4章 靈魂出竅的神祕光束
輯二 一個真相,百種人性
第5章 沉睡的粉紅色祕密
第6章 一小口農藥,沒有後悔藥
第7章 急診室早夭的生命
第8章 頸圈藏不住的悲劇
輯三 好好說再見
第9章 臨終前的水腫
第10章 好想要他活下去
第11章 孤單的肺癌病人
第12章 癌末的疼痛控制
第13章 《病主法》開啟善終的可能
終章 三次好死的關鍵機會
ISBN: 9789869757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