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漫遊藝術史作者群
系列: In-art
出版社: 原點出版-大雁
出版日期: 2022/05/06
ISBN: 9786267084250
頁數: 256
系列: In-art
出版社: 原點出版-大雁
出版日期: 2022/05/06
ISBN: 9786267084250
頁數: 256
內容簡介
翻新想法的非典型藝術史
在地作者群帶路
用讀者視角,打開藝術好奇&視野
▌按讚點閱轉分享=我們最想讀的藝術故事 ▌
從台灣美術、藝術史到藝術市場,條條大路通藝術
這些藝術趣文,網友按讚分享
●看在地作者群如何從看畫的人,變說故事的人●
分享他們不為人知的快問快答
▌這些故事,大家都按讚,不知不覺走入藝術史
認識藝術史,為什麼一定要話說從頭?台灣美術史,經過學者長年努力,不斷見證出土哪些動人的土地故事?學者顏娟英為何從佛教轉向台灣美術?《少女》、《甘露水》如何百年後重見天日?黃土水如何雕出台灣藝術的里程碑?擅長花鳥畫的呂鐵州,為何畫下台灣梅花鹿?中國文革時期竟然有芒果崇拜?誰的畫作,讓張大千一眼入魂用他的字號為畫室命名?清末民初的基督教海報,有哪些中西合璧的趣梗?佛洛伊德也愛藝術?他如何診斷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的創作歷程?西洋風景畫到底都在畫些什麼?台灣現代大樓為什麼愛用古典裝飾?水族箱造景其實與中國山水意境異曲同工?去英國別再只去大英博物館,英國鄉間別墅更迷人?藝術行銷出奇招,竟推出旅遊套裝行程,讓觀眾夜宿美術館?
▌2016年開張,中央大學師生合力創建藝術知識普及網站
2016年創立的藝術共筆部落格「漫遊藝術史」,6年來以平易近人的方式,為一般大眾介紹逸趣橫生的藝術人文知識。網站建立始於一場校友回娘家聚會,大家有感於人文社會學科建置知識普及網站蔚然成風,例如:哲學哲學雞蛋糕、芭樂人類學、巷仔口社會學、歷史學柑仔店、菜市場政治學、故事、法律白話文運動等,唯藝術史尚未有一個電子園地。於是,中央大學藝研所師生便自告奮勇,加入這股數位科普教育的趨勢,花了一個暑假籌設「漫遊藝術史」部落格。從網站名稱、內容題材、廣邀專業作者、尋找補助經費,到設計刊頭版面、聯繫合作媒體、社群行銷等,在師生們的腦力激盪和分工合作下,終於在2016年秋天水到渠成,正式開張了。
漫遊藝術史網站,累積300多篇PO文,用超連結的方式,讓讀者好奇導回藝術史,由讀者主導連結新路徑。這是一本翻新你認識藝術的非典型藝術書。書中文章,許多都是網站中點閱率高,備受讀者青睞的趣文。用心考量內容題材的易讀性,作者是否以簡潔友善的文筆,清楚傳達一個藝術史的課題、觀點、現象或敘事?這一次,認識藝術不必被框架限定,我們可以用更具啟發性與自由的方式,走入藝術花園。
▌條條大路通藝術,認識藝術從好奇開始
所以你好奇,大家都對哪些主題超級感興趣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致美麗之島台灣:黃土水在日本大正時期刻畫的夢想〉──在【不朽的青春】展覽看到百年後重見天日的黃土水作品,與台灣美術相關的主題,除了呼應外在展覽,更反映大家對台灣本土藝術的重視。有專業讀者對相關的佐證提出質疑或是企求得到更多資訊,例如訪談蔡佳丘老師的專訪中,有讀者請教文中提到的,「黃土水少女胸像歷史與取名『久子』由來」。有相關知識的讀者們,熱情分享自己的好奇與知識。
●〈什麼是藝術史:寫給有興趣的年輕讀者〉──到底藝術史在做什麼?誰適合來學藝術史?若用做菜比喻藝術史研究,某些食材總是賣到缺貨,有些卻乏人問津,終於有人帶領大家一窺堂奧。
●〈佛洛伊德為藝術史研究另闢蹊徑〉:難道精神分析的開山祖師也愛藝術史?他翻閱達文西的筆記,發現父親的缺席是他人格養成的關鍵因素。而透過仔細觀察作品,他破解出米開朗基羅欲藉作品自我警惕,一改自己火爆性格。
●〈臥遊水中山色〉:沒想到水族箱造景跟藝術有關吧。日本造景大師天野尚追求師法自然的山水畫意境,台灣設計師陳盈儒擅長從台灣原生自然環境汲取靈感。臥遊天地和水族造景有何關聯?明代文人的養魚技術和閒賞文化,其實不輸今人?
●〈博物館中的佛教藝術〉:欣賞是本能?還是文化培養?正在博物館欣賞佛像的藝術史學者,聽著一旁觀光客對話:「看起來很破啊」、「舊的東西就是古董」,興起了對欣賞藝術的深入思考。覺得美,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嗎?對不了解佛教的人來說,有辦法欣賞佛教藝術嗎?
▌把藝術變動詞,有經典提問,有啟發引導,更有藝術愛好者的快問快答
這些都是你在其他藝術書中看不到的有趣主題,更特別的是寫作作者群全來自台灣與海外的大學及中學教師、碩博士生、雜誌編輯、自由撰稿者,以及美術館、博物館、藝文基金會、畫廊工作者,用在地語言,分享他們的藝術故事。
非線性去中心化的主題企劃,反映出今日藝術史教學和研究所注重的趨勢:去中心、多元性、跨域互動。跨越媒材、風格和時空的藩籬,產生彼此的連結和對話,令人耳目一新。將藝術史變動詞,提供各種親近藝術史的路徑,指引各樣閱讀藝術史的方式。
▌8個單元,解讀藝術史的8個經典命題
●由「藝術史是什麼」開場,簡要介紹藝術史的疆域、素材和基本方法論。
●緊接的3個單元「創作意志」、「追尋認同」、「社會鏡像」,討論近代到當代藝術家的主體性和社會角色,分析他們如何發揮創造力,尋求文化認同,對於身處的時局提出省思和動人的圖像。
●除了探究藝術家,藝術史的關懷重心也擴及宏觀的歷史脈絡,因此「東西方相遇」、「風景印記」這兩單元討論文化衝擊和交流、自然環境和城鄉變遷的具體例證。
●最後,「收藏和市場」、「策展新挑戰」單元,帶領讀者了解藝術史在市場行銷、博物館展示的實際操作,從觀眾接受面和政治經濟的角度探索藝術史。
並特別在文章起始和篇章文末,規劃「提問」和「延伸思考」單元,從「讀」藝術史,進一步「想像」未來的藝術史,去發現,去想像,認識藝術可以這麼輕鬆有趣!
專業按讚推薦
李玉玲|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
林育淳|台南市美術館館長
高千惠|現當代藝術文化研究者
鄭雅麗|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劉俊蘭|桃園市立美術館館長
在地作者群帶路
用讀者視角,打開藝術好奇&視野
▌按讚點閱轉分享=我們最想讀的藝術故事 ▌
從台灣美術、藝術史到藝術市場,條條大路通藝術
這些藝術趣文,網友按讚分享
●看在地作者群如何從看畫的人,變說故事的人●
分享他們不為人知的快問快答
▌這些故事,大家都按讚,不知不覺走入藝術史
認識藝術史,為什麼一定要話說從頭?台灣美術史,經過學者長年努力,不斷見證出土哪些動人的土地故事?學者顏娟英為何從佛教轉向台灣美術?《少女》、《甘露水》如何百年後重見天日?黃土水如何雕出台灣藝術的里程碑?擅長花鳥畫的呂鐵州,為何畫下台灣梅花鹿?中國文革時期竟然有芒果崇拜?誰的畫作,讓張大千一眼入魂用他的字號為畫室命名?清末民初的基督教海報,有哪些中西合璧的趣梗?佛洛伊德也愛藝術?他如何診斷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的創作歷程?西洋風景畫到底都在畫些什麼?台灣現代大樓為什麼愛用古典裝飾?水族箱造景其實與中國山水意境異曲同工?去英國別再只去大英博物館,英國鄉間別墅更迷人?藝術行銷出奇招,竟推出旅遊套裝行程,讓觀眾夜宿美術館?
▌2016年開張,中央大學師生合力創建藝術知識普及網站
2016年創立的藝術共筆部落格「漫遊藝術史」,6年來以平易近人的方式,為一般大眾介紹逸趣橫生的藝術人文知識。網站建立始於一場校友回娘家聚會,大家有感於人文社會學科建置知識普及網站蔚然成風,例如:哲學哲學雞蛋糕、芭樂人類學、巷仔口社會學、歷史學柑仔店、菜市場政治學、故事、法律白話文運動等,唯藝術史尚未有一個電子園地。於是,中央大學藝研所師生便自告奮勇,加入這股數位科普教育的趨勢,花了一個暑假籌設「漫遊藝術史」部落格。從網站名稱、內容題材、廣邀專業作者、尋找補助經費,到設計刊頭版面、聯繫合作媒體、社群行銷等,在師生們的腦力激盪和分工合作下,終於在2016年秋天水到渠成,正式開張了。
漫遊藝術史網站,累積300多篇PO文,用超連結的方式,讓讀者好奇導回藝術史,由讀者主導連結新路徑。這是一本翻新你認識藝術的非典型藝術書。書中文章,許多都是網站中點閱率高,備受讀者青睞的趣文。用心考量內容題材的易讀性,作者是否以簡潔友善的文筆,清楚傳達一個藝術史的課題、觀點、現象或敘事?這一次,認識藝術不必被框架限定,我們可以用更具啟發性與自由的方式,走入藝術花園。
▌條條大路通藝術,認識藝術從好奇開始
所以你好奇,大家都對哪些主題超級感興趣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致美麗之島台灣:黃土水在日本大正時期刻畫的夢想〉──在【不朽的青春】展覽看到百年後重見天日的黃土水作品,與台灣美術相關的主題,除了呼應外在展覽,更反映大家對台灣本土藝術的重視。有專業讀者對相關的佐證提出質疑或是企求得到更多資訊,例如訪談蔡佳丘老師的專訪中,有讀者請教文中提到的,「黃土水少女胸像歷史與取名『久子』由來」。有相關知識的讀者們,熱情分享自己的好奇與知識。
●〈什麼是藝術史:寫給有興趣的年輕讀者〉──到底藝術史在做什麼?誰適合來學藝術史?若用做菜比喻藝術史研究,某些食材總是賣到缺貨,有些卻乏人問津,終於有人帶領大家一窺堂奧。
●〈佛洛伊德為藝術史研究另闢蹊徑〉:難道精神分析的開山祖師也愛藝術史?他翻閱達文西的筆記,發現父親的缺席是他人格養成的關鍵因素。而透過仔細觀察作品,他破解出米開朗基羅欲藉作品自我警惕,一改自己火爆性格。
●〈臥遊水中山色〉:沒想到水族箱造景跟藝術有關吧。日本造景大師天野尚追求師法自然的山水畫意境,台灣設計師陳盈儒擅長從台灣原生自然環境汲取靈感。臥遊天地和水族造景有何關聯?明代文人的養魚技術和閒賞文化,其實不輸今人?
●〈博物館中的佛教藝術〉:欣賞是本能?還是文化培養?正在博物館欣賞佛像的藝術史學者,聽著一旁觀光客對話:「看起來很破啊」、「舊的東西就是古董」,興起了對欣賞藝術的深入思考。覺得美,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嗎?對不了解佛教的人來說,有辦法欣賞佛教藝術嗎?
▌把藝術變動詞,有經典提問,有啟發引導,更有藝術愛好者的快問快答
這些都是你在其他藝術書中看不到的有趣主題,更特別的是寫作作者群全來自台灣與海外的大學及中學教師、碩博士生、雜誌編輯、自由撰稿者,以及美術館、博物館、藝文基金會、畫廊工作者,用在地語言,分享他們的藝術故事。
非線性去中心化的主題企劃,反映出今日藝術史教學和研究所注重的趨勢:去中心、多元性、跨域互動。跨越媒材、風格和時空的藩籬,產生彼此的連結和對話,令人耳目一新。將藝術史變動詞,提供各種親近藝術史的路徑,指引各樣閱讀藝術史的方式。
▌8個單元,解讀藝術史的8個經典命題
●由「藝術史是什麼」開場,簡要介紹藝術史的疆域、素材和基本方法論。
●緊接的3個單元「創作意志」、「追尋認同」、「社會鏡像」,討論近代到當代藝術家的主體性和社會角色,分析他們如何發揮創造力,尋求文化認同,對於身處的時局提出省思和動人的圖像。
●除了探究藝術家,藝術史的關懷重心也擴及宏觀的歷史脈絡,因此「東西方相遇」、「風景印記」這兩單元討論文化衝擊和交流、自然環境和城鄉變遷的具體例證。
●最後,「收藏和市場」、「策展新挑戰」單元,帶領讀者了解藝術史在市場行銷、博物館展示的實際操作,從觀眾接受面和政治經濟的角度探索藝術史。
並特別在文章起始和篇章文末,規劃「提問」和「延伸思考」單元,從「讀」藝術史,進一步「想像」未來的藝術史,去發現,去想像,認識藝術可以這麼輕鬆有趣!
專業按讚推薦
李玉玲|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
林育淳|台南市美術館館長
高千惠|現當代藝術文化研究者
鄭雅麗|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劉俊蘭|桃園市立美術館館長
作者簡介
漫遊藝術史作者群
2016年9月誕生,由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創立的共筆部落格。以平易近人方式,為一般大眾介紹逸趣橫生的藝術人文知識。作者群網羅台灣及海內外華人圈的藝術學者及愛好者。
2016年9月誕生,由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創立的共筆部落格。以平易近人方式,為一般大眾介紹逸趣橫生的藝術人文知識。作者群網羅台灣及海內外華人圈的藝術學者及愛好者。
內容目錄
序
1 藝術史是什麼
1-1 什麼是藝術史?寫給有興趣的年輕讀者 梁云繻
1-2 心靈世界的投射:佛洛伊德為藝術史另闢蹊徑 張靜思
1-3 藝術是與社會相伴而生的產物:藝術社會史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謝宜君
1-4 藝術史與視覺研究的GOOGLE MAP:視覺記憶虛擬的想像美術館 吳方正
2 創作意志
2-1 張大千的「大風堂」與明遺民畫家張大風 何嘉誼
2-2 你累了嗎?走出倦怠的藝術工作觀 曾少千
2-3 偽閉關、真微觀的攝影創作 許綺玲
2-4 謝德慶式的一年不曾發生 王聖閎
3 追尋認同
3-1 學習台灣美術史與自我文化認同 顏娟英
3-2 致美麗之島台灣:黃土水在日本大正時期刻畫的夢想 鈴木惠可
3-3 千言萬語:陳植棋的明信片 蔡家丘
3-4 台灣農村美如畫:談何慧光1966的《農忙》 陳德馨
4 社會鏡像
4-1 風化還是俗畫?從風俗畫的演變看庶民力量的崛起 盧潁
4-2 安那其的理想:《和諧的時光》 曾少千
4-3 另一種「審查」:當繪畫寫生的自由與軍事機密衝突時 劉錡豫
4-4 顆顆芒果恩情深,心心向著紅太陽:文革時期芒果崇拜的視覺語彙 林芝禾
4-5 從抗爭到仕紳化:柏林街頭藝術 郭書瑄
5 東西方相遇
5-1 圖以載道:十九至二十世紀西方在華的宣教海報 黃柏華
5-2 跑馬?馬跑?十九世紀中西畫家對上海賽馬的異趣描繪 周芳美
5-3 西化與品味:古希臘建築元素在台灣 許家琳
5-4 當東方遇見西方:畫家廖繼春1960年代遊歷美國的藝術衝擊 陳曼華
6 風景印記
6-1 臥遊水中山色:水族箱造景與山水畫論 黃靖軒
6-2 遊歷英國鄉間別墅 謝佳娟
6-3 鄉、鎮、農、工:十七到二十世紀的西方風景畫 張琳
6-4 嚮往遠東:從手工上色蛋白照片探日本風景印象的形塑 張維晏
6-5 東洋畫家呂鐵州與《鹿圖》之謎 黃琪惠
7 收藏和市場
7-1 繪畫如何成為最有價值的藝術品之一? 林晏
7-2 超級畫商李歐.卡斯特里的藝術網絡 鄭惠文
7-3 博物館中的佛教藝術:由故宮南院一尊作品談起 巫佩蓉
7-4 私人收藏與重建台灣美術史 顏娟英
8 策展新挑戰
8-1 宗教迷信與藝術自由:1985年.張建富事件 陳曼華
8-2 「學藝員是禍根?」:談日本博物館文化教育與觀光推廣之兩難 林怡利
8-3 依附於二戰記憶的歷史場域再造:反思新加坡樟宜禮拜堂與博物館的展示 周亞澄
8-4 番薯看展覽:《愛德華・霍普和美國飯店》的策展、行銷、延伸閱讀 蕃薯王
8-5 從展覽陳述到策展的論述:關於《策展文化與文化策展》 陳慧盈
1 藝術史是什麼
1-1 什麼是藝術史?寫給有興趣的年輕讀者 梁云繻
1-2 心靈世界的投射:佛洛伊德為藝術史另闢蹊徑 張靜思
1-3 藝術是與社會相伴而生的產物:藝術社會史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謝宜君
1-4 藝術史與視覺研究的GOOGLE MAP:視覺記憶虛擬的想像美術館 吳方正
2 創作意志
2-1 張大千的「大風堂」與明遺民畫家張大風 何嘉誼
2-2 你累了嗎?走出倦怠的藝術工作觀 曾少千
2-3 偽閉關、真微觀的攝影創作 許綺玲
2-4 謝德慶式的一年不曾發生 王聖閎
3 追尋認同
3-1 學習台灣美術史與自我文化認同 顏娟英
3-2 致美麗之島台灣:黃土水在日本大正時期刻畫的夢想 鈴木惠可
3-3 千言萬語:陳植棋的明信片 蔡家丘
3-4 台灣農村美如畫:談何慧光1966的《農忙》 陳德馨
4 社會鏡像
4-1 風化還是俗畫?從風俗畫的演變看庶民力量的崛起 盧潁
4-2 安那其的理想:《和諧的時光》 曾少千
4-3 另一種「審查」:當繪畫寫生的自由與軍事機密衝突時 劉錡豫
4-4 顆顆芒果恩情深,心心向著紅太陽:文革時期芒果崇拜的視覺語彙 林芝禾
4-5 從抗爭到仕紳化:柏林街頭藝術 郭書瑄
5 東西方相遇
5-1 圖以載道:十九至二十世紀西方在華的宣教海報 黃柏華
5-2 跑馬?馬跑?十九世紀中西畫家對上海賽馬的異趣描繪 周芳美
5-3 西化與品味:古希臘建築元素在台灣 許家琳
5-4 當東方遇見西方:畫家廖繼春1960年代遊歷美國的藝術衝擊 陳曼華
6 風景印記
6-1 臥遊水中山色:水族箱造景與山水畫論 黃靖軒
6-2 遊歷英國鄉間別墅 謝佳娟
6-3 鄉、鎮、農、工:十七到二十世紀的西方風景畫 張琳
6-4 嚮往遠東:從手工上色蛋白照片探日本風景印象的形塑 張維晏
6-5 東洋畫家呂鐵州與《鹿圖》之謎 黃琪惠
7 收藏和市場
7-1 繪畫如何成為最有價值的藝術品之一? 林晏
7-2 超級畫商李歐.卡斯特里的藝術網絡 鄭惠文
7-3 博物館中的佛教藝術:由故宮南院一尊作品談起 巫佩蓉
7-4 私人收藏與重建台灣美術史 顏娟英
8 策展新挑戰
8-1 宗教迷信與藝術自由:1985年.張建富事件 陳曼華
8-2 「學藝員是禍根?」:談日本博物館文化教育與觀光推廣之兩難 林怡利
8-3 依附於二戰記憶的歷史場域再造:反思新加坡樟宜禮拜堂與博物館的展示 周亞澄
8-4 番薯看展覽:《愛德華・霍普和美國飯店》的策展、行銷、延伸閱讀 蕃薯王
8-5 從展覽陳述到策展的論述:關於《策展文化與文化策展》 陳慧盈
ISBN: 978626708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