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齊錫生
出版社: 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 2023/05/25
ISBN: 9789570868920
頁數: 836
出版社: 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 2023/05/25
ISBN: 9789570868920
頁數: 836
內容簡介
軍事在20世紀中國政治與社會舞臺中扮演了無比重要的角色,
自北伐起,軍事和政治之間的關係就已非常密切,
到了對日抗戰時期,彼此關係愈加緊連,
戰事和戰局影響內政,內政品質和效率又影響戰爭。
本書強調軍政之間的互動關係,
試圖把國民政府在抗戰時期後方黨政軍的狀態和前線的戰事,
納入一個整體性的分析架構之內。
由於國民黨北伐的速成,重要軍國大計多是談判妥協的產物,因此清末以降的各種問題,尤其是軍閥對立並沒有得到解決,而是隱藏在國民政府「統一全國」的假象之下。隨著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這些妥協的後果逐漸浮上檯面,不但各地軍閥對於抗戰陽奉陰違,只求自保;甚至連國民黨內部也並非鐵板一塊,致使蔣介石有「一生之苦厄全在於黨務也」的感嘆。
透過本書對相關檔案、日記的梳理,可以觀察到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內外交迫,無論是戰場上的節節失利,或是地方實力派的強硬,以及國民黨本身的腐化與分裂,都早有預兆,而這似乎也預示著戰後中國的命運。
自北伐起,軍事和政治之間的關係就已非常密切,
到了對日抗戰時期,彼此關係愈加緊連,
戰事和戰局影響內政,內政品質和效率又影響戰爭。
本書強調軍政之間的互動關係,
試圖把國民政府在抗戰時期後方黨政軍的狀態和前線的戰事,
納入一個整體性的分析架構之內。
由於國民黨北伐的速成,重要軍國大計多是談判妥協的產物,因此清末以降的各種問題,尤其是軍閥對立並沒有得到解決,而是隱藏在國民政府「統一全國」的假象之下。隨著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這些妥協的後果逐漸浮上檯面,不但各地軍閥對於抗戰陽奉陰違,只求自保;甚至連國民黨內部也並非鐵板一塊,致使蔣介石有「一生之苦厄全在於黨務也」的感嘆。
透過本書對相關檔案、日記的梳理,可以觀察到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內外交迫,無論是戰場上的節節失利,或是地方實力派的強硬,以及國民黨本身的腐化與分裂,都早有預兆,而這似乎也預示著戰後中國的命運。
作者簡介
齊錫生
臺灣東海大學畢業,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1967年開始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校區)教書,1990年到香港,參與香港科技大學建校工作並任教。教學研究興趣包括國際關係理論、美國外交,和中國近當代內政外交問題。年輕時業餘愛好包括做木工、修房子、修汽車、爬山、射擊等。老來還希望能夠學會彈鋼琴和說西班牙話。目前仍在做學生。
臺灣東海大學畢業,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1967年開始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校區)教書,1990年到香港,參與香港科技大學建校工作並任教。教學研究興趣包括國際關係理論、美國外交,和中國近當代內政外交問題。年輕時業餘愛好包括做木工、修房子、修汽車、爬山、射擊等。老來還希望能夠學會彈鋼琴和說西班牙話。目前仍在做學生。
內容目錄
自序
第一章 抗戰前國民政府特色
一、北伐後遺症
(一)軍隊編遣工作,1928-1929年
(二)編遣工作的失敗及其原因
二、國民政府的軍事導向,1928-1936年
(一)軍事現代化的努力——德國的影響
(二)內戰處理模式
1. 兩廣
2. 北方諸省
3. 西南諸省
4. 中共
三、南京政府軍事運作的特徵
(一)南京政府軍事化思想的根源
(二)軍事和蔣介石的革命觀
四、南京時期黨政地位的邊緣化
(一)孫中山的訓政理論
(二)北伐的苦果
(三)蔣介石對於黨政關係的認知
1. 中央級黨部與政府的關係
2. 省地級黨部和同級政府的關係
3.黨員素質和社會背景
五、南京政治的影響
六、南京政府籌劃抗日的軌跡
(一)抗日情緒的激化
(二)抗日計劃的進度表
結語
第二章 戰場上的災難:1937-1945年
第一節 抗戰初期
一、盧溝橋事變
二、「戰」與「和」的選擇
第二節 淞滬會戰
一、選擇在上海作戰的戰略思考
二、戰爭過程——攻擊、對峙、死守和撤退
三、戰爭的失敗
四、戰場外的考慮
(一)國內考量
(二)外交考量
1. 求戰動機
2. 撤退的推延
五、南京保衛戰
六、戰爭失敗的後果
七、1937年綜合回顧
第三節 武漢會戰
第四節 日本新戰略浮現
第五節 1939年冬季攻勢及其影響
一、攻勢的背景——國軍重整旗鼓
二、冬季攻勢的發動及戰果
三、新戰略失敗的原因
四、冬季攻勢失利的長遠影響
第六節 豫湘桂會戰
一、日本的對華政策
二、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的潰敗
三、日軍一號作戰的意義
四、國軍豫湘桂作戰過程
(一)豫中會戰(日方稱為「河南會戰」)
(二)長衡會戰(日方稱為「湖南會戰」)
(三)廣西會戰和戰役結束
(四)豫湘桂作戰的深遠影響
結語
第三章 分崩離析的抗戰陣營:地方實力派的素描
第一節 四川狀況
一、川軍在省外
二、川將在省內
(一)對抗日的冷感
(二)對內鬥的熱衷
三、對社會的破壞
(一)鴉片煙問題
(二)民間槍枝和土匪問題
四、蔣介石的期望和失望
第二節 山西狀況
一、山西特色
二、抗戰初期
三、形勢轉變
四、抗戰立場曖昧化
第三節 雲南狀況
一、政治軍事的半獨立狀態
二、雲南對抗戰的影響
(一)汪精衛事件
(二)軍事利益衝突
(三)財政衝突
第四節 兩廣狀況
一、廣西
二、廣東
第五節 大西北地區狀況
一、回教地區
二、新疆
三、西藏
第四章 抗戰時期國內政治軍事大格局
第一節 地方實力派的動量
一、地方實力派和地方主義
二、地方實力派的政治選擇
三、「嫡系」和「雜牌」的爭端
第二節 國民政府和地方實力派互動的流程表
一、1937-1939,倉皇失措的反應
二、1939-1941,冬季攻勢的後果與抗戰頭四年總結
三、1941-1942,新關係顯現
四、1942-1945,中央與地方關係的惡化
結語
第五章 軍事改革的崎嶇道路:中國自主性的努力
第一個階段 1937年7-12月(5個月)
一、軍隊各自為政,無法建立統一指揮系統
二、作戰效率低落的問題
三、官兵紀律敗壞問題
第二個階段 1937年12月-1941年12月(48個月)
一、兵力補充
二、軍隊素質
三、武器裝備
(一)陸軍武器
(二)空軍武器
(三)本國生產
(四)國外採購
四、組織改革
(一)補充兵員
(二)提升素質
1. 改善編制
2. 增加訓練
五、國民政府對付地方實力派的措施
(一)內部監視:軍隊政工
1. 歷史背景
2. 新政策的性質改變和執行困難
3. 成效估計
(二)外部監控
1.如何監視
2.監視的後果
第三個階段 1942年1月-1945年8月(共44個月)
一、高級軍官的才識和領導能力
二、一般軍官的養成教育
三、中央部隊的派系化
四、殘酷的錘煉
第六章 美國參與軍事整編的辛酸和成果
第一個階段 1941年12月-1944年10月
(史迪威時期35個月)
一、武器裝備
二、軍隊整改
三、史迪威軍事整改大計劃
四、美國對國軍整編的盲點和貢獻
(一)蔣介石個人的缺失——舊式軍人,不懂現代化軍事,智力有限,心胸狹窄,不能和外國人合作
(二)蔣介石對於抗戰的陰沉盤算
(三)美國政府索求中國軍隊指揮權
(四)史迪威行為的弦外之音
五、1944年軍事整改工作的失敗
六、一個發人深思的歷史諷刺
第二個階段 1944年11月-1945年8月
(魏德邁時期10個月)
一、魏德邁新作風
二、蔣介石的新反應
三、中美合作範圍的擴張
四、新合作的成果
結語
第七章 喪失人心的政治(一):上層政府的頹廢化
第一節 戰時中央政府的品質
一、先天不足
二、後天失調
(一)機構肥腫
(二)政風敗壞
(三)假公濟私
(四)公務員素質下降
(五)工作效率降低
第二節 上樑不正——孔祥熙的領導
一、對抗戰的立場
二、個人作風
三、家人惹起的非議
四、孔祥熙引起的政治風暴
五、兩個案例
第三節 國家財政困境
第四節 財經政策
一、財源枯竭
二、發行公債
三、借款
四、開放法幣發行量
五、財政控制的虛弱化
第五節 通貨膨脹及後果
一、通膨資料
二、政府的對策
三、受害人群和受害程度
(一)軍人
(二)教育界
(三)公務員
四、通膨對於抗戰巨大影響
第八章 喪失人心的政治(二):基層統治的粗暴化
第一節 新縣制
一、制度設計
二、人事布局
(一)選拔制度
(二)甄審制度
(三)訓練班
第二節 地方幹部的素質
第三節 政治支持——中央與地方的緊張關係
第四節 地方基層權力結構
第五節 糧食政策——田賦徵收和附加稅
一、法規制度更改
二、執行人員的缺失
三、部隊橫暴搜刮
四、其他軍隊雜費
五、軍隊徵糧使用的手段和造成的後果
六、巧立名目的稅務重擔
(一)一般稅源
(二)戰爭影響
第六節 兵役政策
一、徵兵制度
二、執行缺失
三、壯丁的苦難
四、政治的偏失
五、徵伕現象
六、中央地方關係的影響
結語
第九章 肌體萎縮的黨
第一節 對國民黨研究的反思
一、作為精英政黨
二、作為代表商界利益的黨
三、作為法西斯型政黨
四、作為群眾運動的黨
第二節 戰時的中央階層國民黨
一、中央領導層
(一)一般黨務組織和工作
(二)黨領導人的見識氣度
第三節 地方基層的黨
一、戰前的黨
二、戰時黨員隊伍
三、基層黨務工作
第四節 缺乏自我革新能力的黨
一、蔣介石對國民黨的態度
二、改革對策和成效
第五節 黨內派系鬥爭白熱化
一、戰前與戰時派系活動質與量的轉變
(一)戰前派系的追蹤
1. C. C. 系
2. 力行社
3. 改組派
4. 政學系和西山會議派
(二)戰時派系鬥爭的新局面
二、蔣介石營壘內的分裂
三、捨身亡命的衝刺
第四節 戰時國民政府黨政軍結構之縱觀
第十章 對抗戰史的一些反思
第一部分 國力的鞏固——殘酷的科技硬體競爭
第二部分 國民素質的提升——立國的軟體
第一節 領導層
第二節 群眾層
一、交戰國人命犧牲的對比
二、犧牲數據的深層原因——國民素質
第三節 知識分子(知識青年)的特殊角色
第三部分 國家生存的挑戰
一、百年歷史縮影
二、中美關係的歷史背景
三、美國外交的基本指標
四、中美關係的長期性挑戰
第一章 抗戰前國民政府特色
一、北伐後遺症
(一)軍隊編遣工作,1928-1929年
(二)編遣工作的失敗及其原因
二、國民政府的軍事導向,1928-1936年
(一)軍事現代化的努力——德國的影響
(二)內戰處理模式
1. 兩廣
2. 北方諸省
3. 西南諸省
4. 中共
三、南京政府軍事運作的特徵
(一)南京政府軍事化思想的根源
(二)軍事和蔣介石的革命觀
四、南京時期黨政地位的邊緣化
(一)孫中山的訓政理論
(二)北伐的苦果
(三)蔣介石對於黨政關係的認知
1. 中央級黨部與政府的關係
2. 省地級黨部和同級政府的關係
3.黨員素質和社會背景
五、南京政治的影響
六、南京政府籌劃抗日的軌跡
(一)抗日情緒的激化
(二)抗日計劃的進度表
結語
第二章 戰場上的災難:1937-1945年
第一節 抗戰初期
一、盧溝橋事變
二、「戰」與「和」的選擇
第二節 淞滬會戰
一、選擇在上海作戰的戰略思考
二、戰爭過程——攻擊、對峙、死守和撤退
三、戰爭的失敗
四、戰場外的考慮
(一)國內考量
(二)外交考量
1. 求戰動機
2. 撤退的推延
五、南京保衛戰
六、戰爭失敗的後果
七、1937年綜合回顧
第三節 武漢會戰
第四節 日本新戰略浮現
第五節 1939年冬季攻勢及其影響
一、攻勢的背景——國軍重整旗鼓
二、冬季攻勢的發動及戰果
三、新戰略失敗的原因
四、冬季攻勢失利的長遠影響
第六節 豫湘桂會戰
一、日本的對華政策
二、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的潰敗
三、日軍一號作戰的意義
四、國軍豫湘桂作戰過程
(一)豫中會戰(日方稱為「河南會戰」)
(二)長衡會戰(日方稱為「湖南會戰」)
(三)廣西會戰和戰役結束
(四)豫湘桂作戰的深遠影響
結語
第三章 分崩離析的抗戰陣營:地方實力派的素描
第一節 四川狀況
一、川軍在省外
二、川將在省內
(一)對抗日的冷感
(二)對內鬥的熱衷
三、對社會的破壞
(一)鴉片煙問題
(二)民間槍枝和土匪問題
四、蔣介石的期望和失望
第二節 山西狀況
一、山西特色
二、抗戰初期
三、形勢轉變
四、抗戰立場曖昧化
第三節 雲南狀況
一、政治軍事的半獨立狀態
二、雲南對抗戰的影響
(一)汪精衛事件
(二)軍事利益衝突
(三)財政衝突
第四節 兩廣狀況
一、廣西
二、廣東
第五節 大西北地區狀況
一、回教地區
二、新疆
三、西藏
第四章 抗戰時期國內政治軍事大格局
第一節 地方實力派的動量
一、地方實力派和地方主義
二、地方實力派的政治選擇
三、「嫡系」和「雜牌」的爭端
第二節 國民政府和地方實力派互動的流程表
一、1937-1939,倉皇失措的反應
二、1939-1941,冬季攻勢的後果與抗戰頭四年總結
三、1941-1942,新關係顯現
四、1942-1945,中央與地方關係的惡化
結語
第五章 軍事改革的崎嶇道路:中國自主性的努力
第一個階段 1937年7-12月(5個月)
一、軍隊各自為政,無法建立統一指揮系統
二、作戰效率低落的問題
三、官兵紀律敗壞問題
第二個階段 1937年12月-1941年12月(48個月)
一、兵力補充
二、軍隊素質
三、武器裝備
(一)陸軍武器
(二)空軍武器
(三)本國生產
(四)國外採購
四、組織改革
(一)補充兵員
(二)提升素質
1. 改善編制
2. 增加訓練
五、國民政府對付地方實力派的措施
(一)內部監視:軍隊政工
1. 歷史背景
2. 新政策的性質改變和執行困難
3. 成效估計
(二)外部監控
1.如何監視
2.監視的後果
第三個階段 1942年1月-1945年8月(共44個月)
一、高級軍官的才識和領導能力
二、一般軍官的養成教育
三、中央部隊的派系化
四、殘酷的錘煉
第六章 美國參與軍事整編的辛酸和成果
第一個階段 1941年12月-1944年10月
(史迪威時期35個月)
一、武器裝備
二、軍隊整改
三、史迪威軍事整改大計劃
四、美國對國軍整編的盲點和貢獻
(一)蔣介石個人的缺失——舊式軍人,不懂現代化軍事,智力有限,心胸狹窄,不能和外國人合作
(二)蔣介石對於抗戰的陰沉盤算
(三)美國政府索求中國軍隊指揮權
(四)史迪威行為的弦外之音
五、1944年軍事整改工作的失敗
六、一個發人深思的歷史諷刺
第二個階段 1944年11月-1945年8月
(魏德邁時期10個月)
一、魏德邁新作風
二、蔣介石的新反應
三、中美合作範圍的擴張
四、新合作的成果
結語
第七章 喪失人心的政治(一):上層政府的頹廢化
第一節 戰時中央政府的品質
一、先天不足
二、後天失調
(一)機構肥腫
(二)政風敗壞
(三)假公濟私
(四)公務員素質下降
(五)工作效率降低
第二節 上樑不正——孔祥熙的領導
一、對抗戰的立場
二、個人作風
三、家人惹起的非議
四、孔祥熙引起的政治風暴
五、兩個案例
第三節 國家財政困境
第四節 財經政策
一、財源枯竭
二、發行公債
三、借款
四、開放法幣發行量
五、財政控制的虛弱化
第五節 通貨膨脹及後果
一、通膨資料
二、政府的對策
三、受害人群和受害程度
(一)軍人
(二)教育界
(三)公務員
四、通膨對於抗戰巨大影響
第八章 喪失人心的政治(二):基層統治的粗暴化
第一節 新縣制
一、制度設計
二、人事布局
(一)選拔制度
(二)甄審制度
(三)訓練班
第二節 地方幹部的素質
第三節 政治支持——中央與地方的緊張關係
第四節 地方基層權力結構
第五節 糧食政策——田賦徵收和附加稅
一、法規制度更改
二、執行人員的缺失
三、部隊橫暴搜刮
四、其他軍隊雜費
五、軍隊徵糧使用的手段和造成的後果
六、巧立名目的稅務重擔
(一)一般稅源
(二)戰爭影響
第六節 兵役政策
一、徵兵制度
二、執行缺失
三、壯丁的苦難
四、政治的偏失
五、徵伕現象
六、中央地方關係的影響
結語
第九章 肌體萎縮的黨
第一節 對國民黨研究的反思
一、作為精英政黨
二、作為代表商界利益的黨
三、作為法西斯型政黨
四、作為群眾運動的黨
第二節 戰時的中央階層國民黨
一、中央領導層
(一)一般黨務組織和工作
(二)黨領導人的見識氣度
第三節 地方基層的黨
一、戰前的黨
二、戰時黨員隊伍
三、基層黨務工作
第四節 缺乏自我革新能力的黨
一、蔣介石對國民黨的態度
二、改革對策和成效
第五節 黨內派系鬥爭白熱化
一、戰前與戰時派系活動質與量的轉變
(一)戰前派系的追蹤
1. C. C. 系
2. 力行社
3. 改組派
4. 政學系和西山會議派
(二)戰時派系鬥爭的新局面
二、蔣介石營壘內的分裂
三、捨身亡命的衝刺
第四節 戰時國民政府黨政軍結構之縱觀
第十章 對抗戰史的一些反思
第一部分 國力的鞏固——殘酷的科技硬體競爭
第二部分 國民素質的提升——立國的軟體
第一節 領導層
第二節 群眾層
一、交戰國人命犧牲的對比
二、犧牲數據的深層原因——國民素質
第三節 知識分子(知識青年)的特殊角色
第三部分 國家生存的挑戰
一、百年歷史縮影
二、中美關係的歷史背景
三、美國外交的基本指標
四、中美關係的長期性挑戰
ISBN: 9789570868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