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釋濟群
系列: 以戒為師叢書
出版社: 大千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6/02
ISBN: 9789574473922
頁數: 248
系列: 以戒為師叢書
出版社: 大千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6/02
ISBN: 9789574473922
頁數: 248
內容簡介
為何要出家呢!在家不是也可以修行嗎?
佛法要住世,就得要有專人主持佛教。
出家不受家庭負擔,以及種種在家事務的纏縛,
可以一心一意弘揚佛法。
而佛門龍象必須從沙彌開始培養,
從小就努力修行將身心奉獻給佛教。
《華嚴》云:「若有不識出家法,樂著生死不求脫,是故菩薩捨國財,為之出家求寂靜。五欲所縛不離家,欲令眾生解脫故,示現不樂處五欲,是故出家求解脫。」以此文證,故知出家功由菩薩。
這段經文出自《華嚴經.賢首菩薩品》,是文殊菩薩「以偈問了達深義淨德」,賢首菩薩所作的回答。
「《華嚴》云:若有不識出家法,樂著生死不求脫,是故菩薩捨國財,為之出家求寂靜。」菩薩,此處指佛陀因地的修行。捨國財,佛陀出家前本為王子,為求道而捨棄一國之君的地位。
《華嚴經》說,如果不懂出家意義,不知解脫之路,就會耽于居家生活,執著五欲六塵,從而造作生死之因,於輪回中長劫沉淪。正因為認識到世俗生活的過患,認識到出家修行的殊勝,菩薩才甘願捨棄王位,捨棄國土,出家尋求解脫。
這裡所說的寂靜就是涅槃,是對輪回和輪回之因的平息。所謂輪回之因,就是無明、惑業,就是我們內心的種種躁動。涅槃正是對這種迷惑的平息,對迷惑引發的種種躁動的平息。
沙彌是出家身份的起點。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從個人來說,當好如法的沙彌,將給未來的僧伽生涯奠定良好基礎。從整個佛教來說,這一階段的學修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僧團的總體素質,進而影響到佛教的興衰。因為僧人是住持三寶的基本元素,有什麼素質的僧人,佛教就會在世間呈現什麼面貌。
僧團的素質建設主要在於兩方面。一是僧眾來源必須把關,如果出家者缺乏向道之心且素質低劣,甚至只是為了來此謀取衣食,勢必令僧團魚龍混雜,參差不齊。所以中國古代有試經制度,度僧時,令其讀誦經論並陳述大義,通過相應考核方能出家。這一制度自唐代實行後,宋、元、明各朝相繼行之,對保障僧團素質起到了一定作用。二是僧眾教育必須加強,出家人都是從社會走入僧團的,或多或少帶有某些世俗習氣,這就必須從外在威儀到內在品質加以改造,通過戒定慧的反復熏修,方能成就如法如律的出世品格。
《沙彌別行篇》主要圍繞這兩方面展開闡述,並在開篇部分就出家意義作了介紹。在家人同樣可以學佛,為什麼
佛法要住世,就得要有專人主持佛教。
出家不受家庭負擔,以及種種在家事務的纏縛,
可以一心一意弘揚佛法。
而佛門龍象必須從沙彌開始培養,
從小就努力修行將身心奉獻給佛教。
《華嚴》云:「若有不識出家法,樂著生死不求脫,是故菩薩捨國財,為之出家求寂靜。五欲所縛不離家,欲令眾生解脫故,示現不樂處五欲,是故出家求解脫。」以此文證,故知出家功由菩薩。
這段經文出自《華嚴經.賢首菩薩品》,是文殊菩薩「以偈問了達深義淨德」,賢首菩薩所作的回答。
「《華嚴》云:若有不識出家法,樂著生死不求脫,是故菩薩捨國財,為之出家求寂靜。」菩薩,此處指佛陀因地的修行。捨國財,佛陀出家前本為王子,為求道而捨棄一國之君的地位。
《華嚴經》說,如果不懂出家意義,不知解脫之路,就會耽于居家生活,執著五欲六塵,從而造作生死之因,於輪回中長劫沉淪。正因為認識到世俗生活的過患,認識到出家修行的殊勝,菩薩才甘願捨棄王位,捨棄國土,出家尋求解脫。
這裡所說的寂靜就是涅槃,是對輪回和輪回之因的平息。所謂輪回之因,就是無明、惑業,就是我們內心的種種躁動。涅槃正是對這種迷惑的平息,對迷惑引發的種種躁動的平息。
沙彌是出家身份的起點。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從個人來說,當好如法的沙彌,將給未來的僧伽生涯奠定良好基礎。從整個佛教來說,這一階段的學修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僧團的總體素質,進而影響到佛教的興衰。因為僧人是住持三寶的基本元素,有什麼素質的僧人,佛教就會在世間呈現什麼面貌。
僧團的素質建設主要在於兩方面。一是僧眾來源必須把關,如果出家者缺乏向道之心且素質低劣,甚至只是為了來此謀取衣食,勢必令僧團魚龍混雜,參差不齊。所以中國古代有試經制度,度僧時,令其讀誦經論並陳述大義,通過相應考核方能出家。這一制度自唐代實行後,宋、元、明各朝相繼行之,對保障僧團素質起到了一定作用。二是僧眾教育必須加強,出家人都是從社會走入僧團的,或多或少帶有某些世俗習氣,這就必須從外在威儀到內在品質加以改造,通過戒定慧的反復熏修,方能成就如法如律的出世品格。
《沙彌別行篇》主要圍繞這兩方面展開闡述,並在開篇部分就出家意義作了介紹。在家人同樣可以學佛,為什麼
作者簡介
濟群法師
童真入道,出家四十餘載。為溈仰宗第十代傳人、斯里蘭卡佛教與巴利語大學榮譽文學博士、中國社科院特約研究員及多所大學客座教授。
1980年就讀於中國佛學院,隨後於閩南佛學院、戒幢佛學研究所等地任教。從事教育幾十年來,對如何有效修學,有著深入的觀察、思考和實踐。由此,提出修學五大要素,創建三級課程體系,令無數學人蒙益。
1992年起,面向社會及高校舉辦講座,開中國內地弘法之先,法音流布海內外。同時筆耕不輟,出版「智慧人生、修學引導、以戒為師」等叢書四百多萬字。以純正的佛法知見,剖析社會問題,釐清修學誤區,提出切實的解決之道。
童真入道,出家四十餘載。為溈仰宗第十代傳人、斯里蘭卡佛教與巴利語大學榮譽文學博士、中國社科院特約研究員及多所大學客座教授。
1980年就讀於中國佛學院,隨後於閩南佛學院、戒幢佛學研究所等地任教。從事教育幾十年來,對如何有效修學,有著深入的觀察、思考和實踐。由此,提出修學五大要素,創建三級課程體系,令無數學人蒙益。
1992年起,面向社會及高校舉辦講座,開中國內地弘法之先,法音流布海內外。同時筆耕不輟,出版「智慧人生、修學引導、以戒為師」等叢書四百多萬字。以純正的佛法知見,剖析社會問題,釐清修學誤區,提出切實的解決之道。
內容目錄
自序
編者的話
第一章 出家的意義
第一節 出家制度的緣起
第二節 勸說出家的利益
第三節 障礙出家的過失
第四節 出家者之凡罪行
第五節 出家者之凡福行
第六節 出家者之聖道行
第七節 大小乘修行差別
一、聲聞乘三學
二、大乘三學
三、結勸 065
第二章 出家手續及沙彌戒行
第一節 出家相關條件
一、自身條件考察
二、和尚可度人數
三、放下世俗利益
第二節 出家剃度儀軌
一、羯磨告眾
二、陳辭請師
三、莊嚴法座
四、辭親易服
五、師為說法
六、灌頂讚歎
七、禮佛皈依
八、梨剃髮
九、師除頂發
十、授衣披著
十一、旋繞自慶
十二、辭親受賀
十三、剃髮時節
十四、即受皈戒
第三節 受戒儀式
一、受戒因緣
二、納受戒體
三、宣說戒相
第四節 沙彌的作持制度
一、通辨同別
二、別示稟法
第五節 雜行教示
一、總說
二、身口雜行
三、罪相開遮
四、責罰同利
五、斥謬
附錄 四分律刪繁補缺行事鈔.沙彌別行篇
第一章 出家的意義
第一節 出家制度的緣起
第二節 勸說出家的利益
第三節 障礙出家的過失
編者的話
第一章 出家的意義
第一節 出家制度的緣起
第二節 勸說出家的利益
第三節 障礙出家的過失
第四節 出家者之凡罪行
第五節 出家者之凡福行
第六節 出家者之聖道行
第七節 大小乘修行差別
一、聲聞乘三學
二、大乘三學
三、結勸 065
第二章 出家手續及沙彌戒行
第一節 出家相關條件
一、自身條件考察
二、和尚可度人數
三、放下世俗利益
第二節 出家剃度儀軌
一、羯磨告眾
二、陳辭請師
三、莊嚴法座
四、辭親易服
五、師為說法
六、灌頂讚歎
七、禮佛皈依
八、梨剃髮
九、師除頂發
十、授衣披著
十一、旋繞自慶
十二、辭親受賀
十三、剃髮時節
十四、即受皈戒
第三節 受戒儀式
一、受戒因緣
二、納受戒體
三、宣說戒相
第四節 沙彌的作持制度
一、通辨同別
二、別示稟法
第五節 雜行教示
一、總說
二、身口雜行
三、罪相開遮
四、責罰同利
五、斥謬
附錄 四分律刪繁補缺行事鈔.沙彌別行篇
第一章 出家的意義
第一節 出家制度的緣起
第二節 勸說出家的利益
第三節 障礙出家的過失
ISBN: 9789574473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