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外音:當代華語片影人對談錄 | 拾書所

畫外音:當代華語片影人對談錄

$ 494 元 原價 514
作者: 白睿文
系列: 白睿文訪談錄03
出版社: 釀出版-秀威資訊科技-股公司
出版日期: 2023/07/17
ISBN: 9789864458189
頁數: 450


內容簡介


  知名華語電影研究學者白睿文從2000年代初即開始進行文化口述歷史訪談計畫,時間已長達二十餘年。這21世紀的頭二十年間,華語電影產業經歷了劇烈的轉向,跨越時代的華語片影人訪談,正巧抓住了當下華語電影多元、活躍的樣貌。
  《畫外音:當代華語片影人對談錄》一共收錄二十二篇採訪紀錄,除了藝術片以外,對新形態的商業片也有所關注;除了電影導演以外,包含編劇、製片人、演員等不同專業也涵蓋其中;代表不同歷史背景的影人、表現少數民族的影人和女性影人,在訪談中呈現多元的藝術生態;華語電影的全球化趨勢亦透過具有國際背景的影人對談具體展露。
  書中共分為五大面向,「台灣電影的黃金時代」中訪談張永祥、石雋、鍾玲;「中國電影面面觀」中訪談謝飛、蘆葦、胡玫、馮小剛以及郭帆、龔格爾、阿鯤;「光影的獨立精神」訪談婁燁、萬瑪才旦、范儉、杜海濱、獨立電影論壇(王我、趙珣、徐辛、朱日坤)、楊弋樞、邱炯炯;「從台灣新電影到新類型」訪談焦雄屏、蔡明亮、李耀華;「國際背景‧華語電影」則訪談陳沖、伍仕賢、陳駿霖、阮鳳儀等,合計共二十七位影人,期能在記錄華語電影的眾聲喧嘩與起落浮沉之外,也為日後的研究者提供電影人的自身說法。
  本書為「白睿文訪談錄」系列書之第三本,該系列收錄白睿文多年來訪問華文世界影人、作家與文化人的訪談精華,第一本為《電影的口音:賈樟柯談賈樟柯》;第二本為《丑角登場:崔子恩的酷兒影像》,預計將陸續出版:《字裡行間:華語作家對談錄》、《歷史和記憶的邊緣:吳文光與民間記憶計畫》各書。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白睿文訪談錄」系列第三冊,收錄27位不同專業領域之華語片影人訪談,從商業到獨立,從劇情到紀錄,從港台到大陸,記錄逾70年華語電影史!

作者簡介


白睿文(Michael Berry)

  1974年於美國芝加哥出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現代中國文學與電影博士。現職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亞洲語言文化教授兼任中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當代華語文學、電影、流行文化和翻譯學。
  著作包括《光影言語: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痛史:現代華語文學與電影的歷史創傷》、《鄉關何處:賈樟柯的故鄉三部曲》、《煮海時光:侯孝賢的光影記憶》、《電影的口音:賈樟柯談賈樟柯》、《丑角登場:崔子恩的酷兒影像》。編著包括《霧社事件:台灣歷史與文化讀本》、《重返現代》、Divided Lenses: Screen Memories of War in East Asia。
  中英譯作包括王安憶《長恨歌》(2008)、葉兆言《一九三七年的愛情》(2003)、余華《活著》(2004)、張大春《我妹妹》與《野孩子》(2000),舞鶴《餘生》(2017)以及方方《武漢日記》(2020)。2009年獲得現代語言協會(MLA)最佳翻譯獎的榮譽提名,曾擔任金馬獎評審(2010、2018)、紅樓夢獎評審(2012-2018)和香港「鮮浪潮」國際短片展(2013)評審。也曾為《新京報》和「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撰寫專欄。

內容目錄


總序 談中得來
前言 依然在繼續

I。台灣電影的黃金時代
 張永祥:講故事的人
 石雋:武俠傳奇
 鍾玲:重返山嶺

II。中國電影面面觀
 謝飛:人文電影的使者
 蘆葦:解碼編劇的祕密
 胡玫:從電影到電視劇
 馮小剛:從通俗到藝術
 郭帆、龔格爾、阿鯤:《流浪地球》與中國的科幻夢

Ⅲ。光影的獨立精神
 婁燁:走進《蘭心大劇院》
 萬瑪才旦:藏族電影新視野
 范儉:紀錄片的道德與實踐
 杜海濱:走向《1428》
 王我、趙珣、徐辛、朱日坤:獨立電影論壇
 楊弋樞:從「第六代」到「獨立社群」
 邱炯炯:電影舞台的魔術師

Ⅳ。從台灣新電影到新類型
 焦雄屏:華語電影的推手
 蔡明亮:不散的光影
 李耀華:台灣電影的新視野

Ⅴ。國際背景‧華語電影
 陳沖:重返張愛玲的電影世界
 伍仕賢:新型中國商業電影的崛起
 陳駿霖:銀幕上的台北
 阮鳳儀:台前幕後的《美國女孩》

ISBN: 9789864458189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