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先生剛剛跟妻子離婚,失意之餘,他考慮不再跟孩子見面,從孩子的生命裡永遠消失……
? 一對夫妻接受婚姻治療,先生罹患腎臟病,卻要求心理治療師幫他保守這個祕密……
? 剛剛與丈夫分居,她忍不住跟孩子說先生的壞話,希望孩子站在自己這一邊……
面對這類的個案,身為心理助人工作者的你,會怎麼處理呢?
自佛洛伊德以降,心理治療一直嚴守著「中立」立場,並且以個案的需要為訴求重點,這保障了許多個案的權益,但個案面對人際關係、家庭、團體甚至社會所需要的道德倫理精神,卻無形中被忽略了。
作者竇赫提博士提出,在這個多元化而道德式微的世界裡,我們需要在心理治療的實際操作上加入道德觀念,培養治療師的美德,給予治療師成為道德諮詢者所需的技巧。道德責任和社群福祉的觀念在心理治療中始終是存在的,而小心平衡地注意到這些議題,將使心理治療在減輕人類問題方面更有貢獻。在最好的情況下,心理治療會是增進我們道德能力的一種深刻的人性經驗。
作者簡介:
威廉.竇赫提博士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家庭社會學院教授,婚姻與家庭治療系主任。自1979年以來即積極投入家庭醫學與醫療家族治療領域,並且成立治療師道德團體,網羅不同學派的治療師,為促進更完善的治療品質而奔走。他是《家庭‧系統‧健康》學術專刊的主編,也是家庭健康合作促進聯盟的共同理事。曾出版《家族治療與家庭醫學》、《醫療家族治療》、《愛的功課──治療師、病人及家屬的故事》(心靈工坊出版)與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