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目的不在於對現代化理論本身作系統地批判與反省,而是要從另一角度對現代化理論之基底的「現代性」觀念作一反省,從而顯示根據這一理論而來之現代化發展所面臨的一些問題,作為理解、反省台灣三十年來現代化發展之本質與性格的可能線索。台灣三十年來的現代化發展過程是以經濟發展之現代化(即工業化)為主體的,也以這個領域的表現最出色,許多人也常拿經濟指標來誇示台灣現代化運動的成功。人文、社會學界中更有些人因此而志氣昂揚地要以這個「經驗事實」來重估韋伯有關儒家倫理與資本主義發展之關係的學說,並進而大談儒家倫理怎樣推動東亞經濟的發展。這裡無法對這類越出本文題旨的問題加以討論,但筆者想指出的一點是:如果我們以批判的眼光,站在現實及未來發展的觀點,平心靜氣地來檢討、反省一下台灣之現代化運動的實質,我們是否還能這麼樂觀地誇示這個運動的「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