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很多「古老」又「傳統」的企業正面臨轉型的困境,很多人認為他們是日落產業, 應外移到中國大陸與東南亞勞動成本低廉的地區去尋找他們的第二春。但是南僑的經驗給了這些面臨轉型困境的「古老」與「傳統」企業一個很好的訊息與轉型的方向,那就是即使是「古老」、「傳統」的產業或企業,如果能不斷地創新與國際化,他們也可以成為一個永遠新興的產業或企業。
南僑早期雖然只是生產水晶肥皂,是一個既「古老」又「傳統」的企業,但是它有不斷創新與不斷國際化的精神,以致它可以永保青春、不斷成長。南僑以自己的存在,證明傳統產業不等於夕陽產業,傳統產業的未來不必悲觀,若能加入科技化的研發與生產管理,再加上現代化的經營策略,為消費者提供高價值的服務,傳統產業仍然是大有可為。
作者簡介:
李誠 著
美國麻省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金鼎講座教授。1970~1992年任美國明尼蘇達州大學經濟學教授。李教授曾擔任台大、政大客座教授、中鋼公司顧問、台北銀行理事、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行政院勞委會委員、國際工業關係協會常務理事、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院長。目前亦是下列非營利機構的理事:中華民國勞資關係協進會理事長、開放空間文教基金會理事、知識經濟與管理研究院董事、104人力銀行董事、天下文化遠見雜誌顧問。 李教授之主要研究領域是人力資源管理、比較勞資關係、知識經濟與經濟發展。主要著作除英文學術期刊論文數十篇外,編有下列重要中、英文書籍:《人力資源管理的12堂課》、《台灣的失業問題》、《台灣經驗四十年》、《台灣經驗再定位》、《知識經濟之路》、《知識經濟的迷思與省思》、《高科技產業的人力資源管理》、《誰偷走了我們的工作:1996年以來的台灣失業問題》、《興體育,拚經濟》、Taiwan’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Role of Small Median-Sized Enterprise,The New Knowledge Economy of Taiwan等書。
周慧如 著
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碩士、中央大學人力資源所碩士,1990年進入新聞業,一直相信,新聞記者的存在是為了讓社會更公平而美好,迄今仍朝向此目標努力,曾任工商時報、民視新聞部、中國時報等記者,淡江大傳系兼任講師,現任職於工商時報財經要聞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