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佛經音義編纂綜述
第一節 音義之學溯源
一、音義著作的興起
「音義」本為傳統訓詁學中的一個術語,辨音的書稱為「音」,釋義的書叫作「義」,合起來就是「音義」。正如周祖謨所曰:「音義書專指解釋字的讀音和意義的書。古人為通讀某一部書而摘舉其中的單字或單詞而注出其讀音和字義,這是中國古書中特有的一種體制。」
雖然音義之「本」為辨音釋義,但實際上它往往還兼及校勘等其他古書注釋體式,故也稱「音訓」,如服虔的《漢書音訓》;又稱「音詁」,如楊慎的《周官音詁 》;亦稱「音注」,如虔薛的《周易音注》;還稱「音釋」,如羅復的《詩集傳音釋》;也可稱「音解」,如許翰的《太玄經音解》;又可稱「音證」,如劉芳的《毛詩音證》;亦可稱「音隱」,如服虔的《春秋音隱》;還可別稱「注音」,如陸德明有《周易並注音》;等,有時還省稱「音」,如徐邈的《毛詩音》等。
「音義」著作的興起,是在魏晉以後,這是傳統訓詁學中重要體式之一的傳注之學發展的重要標志。
訓詁的體式,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即隨文釋義的注疏和通釋語義的專著。對經籍進行解說,使其義著而為人所識稱之為「注」,或曰「注解」、「傳」、「章句 」、「說」等。《後漢書.徐防傳》曰:「《詩》、《書》、《禮》、《樂》,定自仲尼;發明章句,始與自夏。」而有的學者則認為孔子所作《易》的《十翼》就是儒家經注之祖碁。時至兩漢,訓詁學興盛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儒家經典注解的大批出現。漢代的經學大師,大都同時又是著名的訓詁學家,所以,在尊崇儒家的漢文化背景下,注解體式極為盛行。而且其範圍也有所擴大,不再限於儒家經典,還包括《國語》、《戰國策》、《史記》、《漢書》、《呂氏春秋》、《楚辭》,以及緯書、術數之類。
疏通注文的體式叫做「疏」,也稱「義疏」。它萌芽於漢末,流行於六朝,盛行於隋唐。如果說漢代的注家一般祇注經而不釋注的話,那麼,隨後興起的義疏之特點即是經注兼釋。這是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前代的注解文字也變得簡單而古奧,作為本用來理解古代經文的形式,就顯得不夠用了。於是訓詁學家就不得不既注經文,又釋傳注,以便於人們閱讀理解。另外,魏晉以後,道家變成了玄學家,崇尚清談;而佛家則因為傳教的需要,受儒家的影響,重視講經,其講稿多成為講疏與義疏,許多漢地僧人也專門為一些重要經典作了注疏,這些都反過來又影響了傳統訓詁學,所以義疏於魏晉以後曾大量出現,頗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