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傅佩榮解讀(精裝) | 拾書所

莊子-傅佩榮解讀(精裝)

$ 546 元 原價 620

莊子其人其書

莊子,原名莊周,字子休,戰國時代宋國蒙縣人,生卒年約在西元前三六八年至二八八年之間。他與儒家的孟子處於同一時代,但二人並無見面機會,或者二人即使見面也將無話可說,因為「道不同,不相為謀」。各派學者各有其道,而莊子是道家老子的後學,對於「道」另有獨樹一幟的看法。

莊子曾經短期為官,擔任蒙縣的漆園吏。中年以後,他的生活極為貧困,「住在窮街陋巷,困窘地織鞋為生,餓得面黃肌瘦」。後來楚威王聽說他是個人才,以高官厚祿聘請他,但是對莊子而言,世間的榮華富貴「有如鳥雀、蚊虻從眼前飛過去一樣」,實在引不起一點點興趣。不過,莊子對人生絕不是沒有熱情的。

他的生活與一般百姓無異,有妻有子,努力在亂世中苟全性命。差別在於:他博覽群書,深通人情世故,領悟高明智慧,自有一套人生哲學。他的朋友之中,最有名的是惠施。惠施是名家的學者,聰明善辯,爭取世間名望,做官不落人後。莊子常與他辯論,可惜二人層次相差太遠,難以抵達「相視而笑,莫逆於心」的境界。

幸好有《莊子》一書傳於後代,才不致淹沒了千古以來令人驚嘆的吉光片羽。

在司馬遷筆下,莊子是個小角色,《史記》說他「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畏累虛、亢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這樣的判斷並非全無根據,但是卻局限於浮面觀察,對莊子不公平。

譬如,現在我們所閱讀的《莊子》版本,原文將近七萬字,共有三十三篇,是晉代郭象所刪定的。這三十三篇又分為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司馬遷提及的〈漁父〉與〈盜跖〉列在雜篇,而〈胠篋〉列在外篇。一般認為,內篇才是莊子思想的精華所在,如〈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

莊子想要表達什麼?王叔岷先生精研《莊子》,認為莊子不是一般所說的「為我,放任,避世,空談」,而是:忘我,順其自然,入世而超世,以及全由深刻體驗而來,《莊子》一書可以支持這種看法。如果進而省思莊子何以能有如此卓越精妙的心得,則答案在於他對「道」的領悟。他的道是「一以貫之」的原理與源頭,認清這一點,就可以與他一起逍遙而遊了。

作者簡介:

傅佩榮

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客座教授,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台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現任台灣大學哲學系、所教授。著有《儒家哲學新論》、《中西十大哲學家》、《西方心靈的品味》、《不同季節的讀書方法》、《為自己解惑》、《人生問卷》、《四書小品》、《文化的視野》(立緒文化)等數十部,並重新解讀《論語》、《莊子》、《老子》(立緒文化)。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