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四地(大陸、港澳、台灣)的關係錯綜複雜。政治上,大陸與台灣的鴻溝短期內難以收窄,但經濟上,四地之間的經濟活動卻形成了一個有力的有機體,這個有機體即「中華經濟協作系統」。本書除探討兩岸四地「中華經濟區」的經濟協作外,亦論及海外華人與「中華經濟區」的網絡關係,統稱為「經濟中華」。「經濟中華」是以華人為主體的經濟系統,它是跨國界的(即包括海外華人居住的所在國)、文化的而非政治性的。本書主要由大陸、港澳、台灣四地的專家、學者合力撰寫,總共提出三十篇論文,從多角度分析「經濟中華」面對的問題與對策,內容包括產業政策、投資與金融、經濟發展的空間與制約(運輸、基建、環境、人口等),以及「經濟中華」的形成和結構等。本書是學術與實用價值兼具的參考書。由於近年中國經濟的崛起以及台灣經濟的驕人成就(「亞洲四小龍」之二小龍),中華經濟協作系統(有的論者稱為「大中華經濟圈」或「中華經濟體」)的發展受到舉世經濟學界、政界及評論界的極大關注。世界權威學術期刊《中國評論》(TheChinaQuarterly)於1993年12月特別出版一期特輯,全面評述包括經濟在內的「大中華」(GreaterChina)問題。作為中華經濟協作系統的原創人及香港亞太二十一學會會長黃枝連教授,多年來一直推動海峽兩岸與港澳四地的經濟協作系統研究,並前後舉辦了三屆研討會,第一屆於1992年1月在香港舉行(由亞太二十一學會與浸會大學合辦),第二屆於1993年11月在海南海口舉行(與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合辦),第三屆則於1996年11月在台灣舉行(與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合辦)。緊接1996年的「中華經濟協作系統第三屆國際研討會」後,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正式回歸中國,結束了香港長達150多年的英國統治,洗雪了中國歷史上恥辱的一頁。1999年澳門的主權回歸中國,亦進入了倒數階段。海峽兩岸關係方面,自台灣的李登輝先生於1995年訪美後,曾一度造成劍拔弩張的局面,所幸步入1997年後局勢已出現緩和,但仍未恢復李登輝訪美前的良好氣氛。由於大陸、台、港、澳四地的經濟不斷發展,中華經濟體的互動關係亦有新的內涵。1997年7月開始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不同程度地波及港、台與大陸。但相對於受到亞洲金融風暴最嚴重創傷的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及南韓等國而言,台灣、香港與大陸經濟遭受到的影響或破壞程度較小。目前亞洲經濟正在進行重構和調整的階段,在此過程中,中華經濟體(特別是大陸的經濟)已起著重要的穩定作用。大陸經濟如能不斷地持續發展,極有可能在二十一世紀成為繼日本之後亞洲經濟發展的發動機(或「引擎」)(engineofgrowth),而中華經濟體定能在國際經濟舞台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本書的論文大部分於台北會議上發表,主題環繞大陸、台灣、香港與澳門四地的產業政策、投資與金融、四地經濟發展的空間制約(如運輸、環境與人口的衝擊)、中華經濟協作系統與東南沿海經濟及中西部發展的問題等。論文撰述人均屬兩岸四地的知名專家與學者。本書最終得以出版,實有賴多方面的支持。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諸多工作人員對「中華經濟協作系統第三屆國際研討會」的籌備工作具體而微,使研討會能順利舉行;香港浸會大學地理系亦對部分文章的圖表繪製給予協助,謹此致謝。中文大學出版社同仁對本書的出版出力極大,尤其是負責本書出版的執行編輯謝偉強先生。謝先生的熱誠及細緻的工作態度,編者尤感欽佩!「經濟中華」可說是個動態的系統,其有關內容不斷地變化中。倘若本書若干篇章的一些論點能使讀者產生共鳴或迴響,本書的目的已達。本書如有舛誤之處,尚祈讀者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