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遊中國歷史五千年》自1979年初版問世以後,在社會上產生如此廣泛的影響,這是我始料所不及的。這部書原來是為少年兒童寫的,後來才知道在讀者中,不僅有大量青年學生、職工,還有相當一部分老人家。1984年六月在香港舉辦的「上海書展」上,我親自接觸到許多香港青年競買這部書、熱情要求簽名的情景。我還知道有一些老人家,買了《漫遊中國歷史五千年》寄給他們僑居國外的子女,為的是讓下一代多瞭解一些中華民族的歷史,身居異國,不忘根本。上下五千年,英雄萬萬千。中華民族向來以勤勞、勇敢、智慧著稱於世。我們的祖先們,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我們民族的優秀代表──許多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科學家、藝術家,不少民族英雄、起義領袖,都以他們的業績和成就,為民族的歷史畫卷增添了光彩。重溫五千年歷史,的確使每個炎黃子孫感到自豪。我想,我們的讀者正是抱著這樣的深厚感情,喜愛這部書的。當然,學習歷史,不僅僅是懷念過去,更重要的是創造未來。把歷史知識故事化,首先是歷史,其次才是故事。寧可使故事性弱一點,也不虛構情節,敷衍成文。這是編寫這部書遵循的一條原則。當然,在忠於史實和照顧歷史系統性的前提下,採用什麼史料,從什麼角度去反映歷史人物的活動;取什麼,捨什麼,哪些詳,哪些略,作者有很大的選擇餘地。例如寫明代東林黨和閹黨的鬥爭,沒有寫這場鬥爭前期的所謂「爭國本」、「三案」一類宮闈瑣事和官僚集團之間的無謂紛爭,而直接採用了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和張溥《五人墓碑記》的材料。這未必能反映這一歷史事件的全貌或本質,但我認為這兩則故事是很感人的。歷史是不可能重複的,但歷史又是一面鏡子,這似乎是古往今來都承認的道理。在這部書所收集的故事中,讀者不難找到一些有借鑒作用的東西;在一些優秀的歷史人物身上,我們也可以找到某些思想品格和道德情操,至今仍有一定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