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一百五十年前的英國,西方世界正受到「地理大發現」的衝擊。
達爾文在結束小獵犬號航行的二十多年後,面對海外多種前所未見的生命形式,他挑戰上帝創造萬物的世界觀,寫下改變人類命運的革命性著作:《物種起源》。
經典不容錯過,更不能被誤讀!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是一生必讀的經典
卡爾維諾曾說,經典就是那些我們會一讀再讀的作品,楊照則認為,經典是我們談論得最多,卻讀得最少的書。經典是對後世產生重大影響,讓我們無可迴避的作品,是不能被簡化的,經典在簡化的過程中,將會失去許多內在的意義。
我們誤以為自己讀過達爾文,我們得到的只是簡化的版本。
達爾文在一八五九年發表的《物種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中指出,物種是會發生變化的,這個說法顛覆了基督教文明中上帝創造萬物的世界觀,但是達爾文只說物種會變得愈來愈適合所處的環境,會對特定的環境趨向完美,並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說明物種是由低等演化到高等的固定序列。
然而「天擇」後來被解釋成:物種一定會不斷進化,不斷地趨向於完美,於是愈趨向於完美的物種,就愈有權力去消滅、淘汰掉那些不完美的生物個體。十九世紀的列強拿著「社會達爾文主義」當作強欺弱、眾暴寡的合理藉口,帝國主義對外的擴張與侵略也就越演越烈。其實社會達爾文主義並沒有得到達爾文的論證支援,我們有必要還原演化論的真貌,對達爾文的理論給予正確的理解與詮釋。
演化論並非萬能,它不是所有人類行為的答案。
有許多人類行為無法用演化論解釋。楊照強調,演化是動態的,演化不是一條路,而是一個範圍,在這個範圍裡面,人類的出路有不同可能性,實際的路不是演化論決定的,但我們必須理解演化作用的範圍是從哪裡到哪裡,邊界又在哪裡。
作者簡介:
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
曾任民進黨國際事務部主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周刊》總編輯等職,現為《新新聞周刊》副社長、「News98」《一點照新聞》主持人。
著有:長篇小說《吹薩克斯風的革命者》、《大愛》、《暗巷迷夜》。中短篇小說集《星星的末裔》、《黯魂》、《獨白》、《紅顏》、《往事追憶錄》、《背過身的瞬間》。散文《為了詩》、《新世紀散文家:楊照精選集》、《悲歡球場》、《場邊楊照》、《Cafe Monday》、《迷路的詩》、《軍旅札記》。文學文化評論集《我的二十一世紀》》、《知識分子的炫麗黃昏》、《流離觀點》、《夢與灰燼》、《文學的原像》、《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在閱讀的密林中》、《問題年代》、《十年後的台灣》、《面對未來最重要的50個觀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