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環境的關係非常密切
就如同植物的成長和土地息息相關
爸爸和媽媽鬧彆扭,因此帶著李明仁到伯父家農場度假。在伯父家,明仁看到一種他不曾見過的耕作方式和教育方式,也學到另一種思維的角度。包含對生命的尊重、對土地的愛,和對待人事物的態度。他甚至還從自己的姓名中發掘了家族的祕密,是一本文字幽默,涵義深刻,令人省思的兒童小說。
系列企畫緣起
有一次,看到一群孩子放學了,在路邊嬉鬧,有個小孩拆開一盒糖果,包裝紙順手往地上扔,另一個孩子說:「你亂丟紙屑。」這孩子回答:「有什麼關係,反正每天都有人掃馬路,太乾淨了,清潔隊員就沒工作了。」其他孩子哄笑起來,大家搶著分糖吃,再沒人去管那片包裝紙。
可是那片紙屑一直留在我心裡,像胚布上一點不經意沾染的墨,不礙事,卻一個不留神就非要看到。我知道我拿不掉那個異樣的點,但是,多麼希望這種不經意的沾染可以少一點,單純的布面可以更完整的留給真正要下筆的彩繪。
「關心家人」、「尊重他人」、「愛護社區」、「珍惜資源」、「體貼生命」……這樣的論調經常被提起,可是,怎麼付出行動呢?如果「關愛」只是一道測驗題,知道作答就好,和行動不必相應的話,那將是一件多麼嚴重的事!到底要有什麼準備,才能讓人「理解」關愛的重要,又要「怎麼付出」關愛呢?我首先想到的是,對需要被關愛的對象得先有認識,不是認識標準答案喔,而是讓孩子(甚或每個人)都意識到:其實我們並不是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之後才進入社會生活,而是一出生就投入這個共生共榮的大鎔爐。生病了,找醫生;迷路了,問警察;冰箱空了,上市場;筆記本用完了,到文具店;電話不通,找電信局;寄信到郵局;買菜到市場;貓狗生病找獸醫;要種植找土地;要救援找消防隊;要分享找朋友;要溫暖找家人……我們和社會上的每件事、每個人都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有了這層息息相關的認同,才能以自己的立場去思索行動方式。這樣,要「愛屋及烏」的付出關愛,是不是會容易些呢?
基於這些理由,「陽光少年遊」這個系列的構想於是成形。在這裡,不是要為大人物作傳,而是為小人物寫精神,為尋常工作找價值。希望透過作者的筆,傳達出不同崗位上的人樂天安命、認真積極的生活智慧;透過小說的形式,提供孩子一些思考的依據;更希望初探社會的孩子能因此對週遭的人事物多一分愛惜與尊重。
說「生活教育」或「生命教育」都太鄭重,如同聽人「說教」令人不舒服;不過,聽人「說故事」卻令人開心。從故事當中發現原來有許多別人的事情可以反射在自己身上,有許多別人採用的方法可以借取,有許多別人的觀念值得參考,有許多別人的是非成敗可以拿來反思檢討,要比讓人家直指鼻子說:你就是這樣那樣,所以才這樣那樣……好多了。
價值觀的養成需要靠外在的示範、經驗累積和獨立的探索判斷,為了避免一廂情願的置入性給予,所以除了文本之外,這個系列還增設了「七嘴八舌」欄,用來做提問或註解,並供路人甲乙丙發表看法,當然,所有的空白處就留待讀者填補了。章末或文末的「達人筆記」是知識的整理,協助孩子有系統的、輕鬆的了解一個概念或技能,希望全書能達到知性、感性盡收的目的。
期待「陽光少年遊」像一串鑰匙,可打開不同領域的思索空間,讓孩子們願意進來駐足留連,並採擷能夠滋養自己生活的養分。
作者簡介:
詹武龍
一九七四年生於台北市,畢業於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廣告組,曾經從事廣告文案及行銷企劃工作,對於現代社會的消費文明一直有種小螺絲釘的無力感。三年前參訪大屯溪自然農法教育農莊,對於無農藥、無肥料的耕作方式深深著迷,雖然從來沒有務農經驗,卻在農業中看到生命的北極星,從此走上務農之路。目前於新竹推廣自然農法,希望能夠結合更多關心農業的消費者及企業,來支持對環境友善的小農,一起守護這塊供養萬物的大地。
繪者簡介
2005年11月,接觸到秀明自然農法,與黎醫生和惠雯姐學習3年多,後在新竹自理農地半年。
2008年7月開始與行天宮刊物合作「童心喜閱」專欄插畫。
希望這本書能在大家心中種下愛大地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