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心:佛法的心理健康學 | 拾書所

智慧的心:佛法的心理健康學

$ 396 元 原價 450

◆經典背後的生命經驗,讓話語綻放光芒的智慧核心,如何才能找到?
四十年前,我(傑克‧康菲爾德)到泰國森林的巴蓬寺修行,想尋找我自己的快樂。我滿腦子想法,盼望佛法能夠幫助我,甚至能引領我成為證悟者。到阿姜查的巴蓬寺生活幾個月後,我決定依止阿姜查出家。之後三年,我修習正念、布施、慈愛,以及誠實,這些都是佛法訓練的核心。從此我便踏上追求佛法的終生旅程。

我透過自己的經驗了解到,心理學的親身實踐──無論東方或西方──讓我對生命抱持更開放、自由,以及特別順其自然的態度。我拋開西方心理學常見的專業用語,諸如,反移情經驗、精神集中等,或東方心理學使用的第六意識(adverting consciousness)以及互相驚嚇現象(mutable intimating phenomenon)等字眼。我發現使用渴望、傷害、憤怒、愛、希望、拒絕、放下、感覺親近、自我接納、獨立,以及心靈自由這些字眼更有幫助。我先不用開悟這個充滿想像空間與誤解的字眼,而代之以心靈自由與解放,以清晰表達透過修鍊佛法獲得心靈覺醒的完整樣貌。我希望藉由這些學生與修行者的人生故事與覺醒歷程,幫助我們信任自己擁有深廣的慈善與智慧力量。我希望大家能找到包容萬物的心靈力量──哀傷、寂寞、羞慚、欲望、悔恨、沮喪、快樂,以及寧靜──無論身在何處,面對何種境遇,都能找到對生命最深的信任,不受外在事物的羈絆。

若你是個醫生或心理衛生專業人員,佛法心理衛生學能帶給你深具啟發性的新知識與可能性。它可能賦予你的工作方式新意,或是加以轉化。如果你是剛接觸佛法,對靜坐也很陌生,你會發現靜坐是極自然的事。只要以仔細、深思熟慮的方式專注心神,就算是開始靜坐了。當你閱讀與思索本書內容時,就已是在進行某種禪修。若你對佛法的修鍊經驗較豐富,我希望本書能帶給你挑戰,讓你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獲得嶄新的視野與修鍊方式。

本書一開始就勾勒出一種對心理學與人類生活的激進且正面態度,它先從尊貴本性與慈悲談起。第一部分我解釋佛法如何看待心理健康與意識;第二部分詳細說明如何透過修習正念,以獲得心靈的療癒和覺醒;第三部分主要討論如何轉化不健康的情緒;第四部分將佛法心理衛生學使用的工具,從專注與觀想的力量,到複雜的認知上的訓練,以及具轉化力量的社會實踐;第五部分探討意識最高境界發展的各種可能性,一種心靈極度安樂與解脫的狀態。


◆佛法的心理衛生學二十五項原則──

1我們應洞悉眾生與生俱來的高貴與美善本性。
2慈悲是我們最深刻的本性。它源於我們與萬物的內在連結。
3當我們的注意力從經驗轉向知曉一切的寬闊意識時,智慧於焉生起。
4認清我們意識心所呈現的狀態。學習將不健康的心理狀態轉化為健康的心理狀態。
5對自我的觀念乃透過認同而產生,愈不執著於自我觀念,就能愈自由與快樂。
6人類的生命同時包含普遍與個人性的特質。
7對於所有經驗保持專注的正念,會帶來解脫力量。正念帶給我們嶄新視野、身心平衡及心靈的自由。
8對身體保持充分正念,讓我們得以全心全意地活著。它帶來療癒的力量、智慧,以及自由。
9智慧明瞭當下生命所呈現的情緒為何,卻能夠不陷溺其中。
10念頭本身往往偏頗不實。要學習對念頭保持正念,切勿迷失其中。
11意識分為個人與普遍性層面。讓我們的覺知深入到潛意識能帶來智慧與自由。
12我們可以辨識自己個性中病態的模式,並將之轉化為本然性情的一種健康的呈現。
13欲望分為健康與病態兩種。了解它們的差異,然後在其中找到自由。
14若緊抓憤怒與仇恨不放,心靈就會受苦。我們可以做出強力、明智,以及慈悲的回應,而不心懷憎恨。
15幻覺令人誤解此世界,並忘記我們的真實生命。幻覺產生所有病態的心理。讓自己從幻覺的束縛中解脫,以智慧之眼看待世界。
16肉體的痛苦在所難免,但心靈的受苦則不然。心靈的受苦源於貪婪,放下此執著即可不再受苦。
17要對內心的意念保持正念。意念是創造我們未來的種子。
18我們不斷觀想的事物改變我們的身體與意識。觀想自由與慈悲心。
19盤旋於內心的念頭形塑我們的世界。我們應出於慈悲心,以健康的念頭來取代病態的想法。
20我們能透過心靈的訓練發展專注的力量。專注開啟人類的意識,讓人進入療癒與了悟的深廣境界。
21要得到真正的快樂,美德與正直乃不可或缺。謹慎地守護你的正直。
22寬恕是必須且可能的。尋求寬恕與重新開始永不嫌遲。
23在內與外,自與他之間乃是無二無別。照顧自己,便是在照顧世界。照顧世界,也就是在照顧自己。
24我們在一切矛盾兩極當中尋求中道。安住於中道,而且無論身在何處皆得安樂。
25放掉內心各種意見,讓自己擺脫各式觀點的束縛。對生命的奧祕敞開胸懷。

作者簡介:

傑克.康菲爾德 Jack Kornfield

成長於美國東岸一個科學及知性的家庭。一九六三年就讀於達特茅斯學院,主修亞洲研究,在學期間受到陳榮捷博士啟發而學佛。一九六七年畢業後,立刻前往東南亞修習,曾在泰國、緬甸和印度接受佛教僧侶的訓練:在阿姜查主持的巴蓬寺出家,也曾在馬哈希尊者、阿沙巴哈尊者和佛使尊者座下學習,並追隨過西藏喇嘛、禪師與印度教上師。

他自一九七四年開始在世界各地教導禪修,是將南傳上座部(Theravada)佛教修行引進西方的重要老師之一。多年來,他致力於整合東方的靈性教導,使西方世界更能親近此一傳統。他不僅是舉世聞名的內觀禪大師、內觀學社(Insight Meditation)與靈磐中心(Spirit Rock Center)的創辦者,還是臨床心理學博士,也是下筆如詩的作家。他擅長結合現代心理學與禪修思想,將靈性修行落實於日常生活,著有《當代南傳佛教大師》(圓明)、《佛陀的法音》(諦聽)、《原諒的禪修》、《狂喜之後》(橡樹林)、《踏上心靈幽徑》(張老師)等書。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