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物與建構是日常生活的字詞與經驗。
替代物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其陰沈光榮的時代,從此以後,它在生活的一般事件當中盤據中心位置。這真是這樣嗎?確實是它嗎?到底我在哪裡?這些是現實中探尋的表達語詞,以副詞來加強語氣。這些語詞表示每日的生活和想法看穿一些詭計,表示我們創造珍貴的存在,我們能滿足於某一幻想,甚至表示幻想的喜悅、或是淚水、虛假的情緒,這些情感皆是騙人的。佛洛伊德說,甚至思考這件事本身也是一個替代物。但思考取代什麼東西?我們可以瞥見客體對象本身嗎?唉,可惜帶來光輝者卻不見蹤影。思考機器在黑暗舞台上取得它的位置,製造出真正的客體。思考取代幻覺,一種夢與嬰兒的幻覺活動。同樣關於這一點,嬰兒靜默不語,然而它的共犯,夢,卻以無法討論的秘密形式且稍嫌冗長地自言自語:我們不能透過它們知道,我們是否占了便宜或是吃虧。除非有一個建構……
建構同樣是眾人使用的經驗概念。我們自己的記述、我們的歷史和它的過去,在世上我們慣用的習俗以及我們想給予的形象,那些我們講述的和我們默默認為的,都是建構。
建構在我們的替代物之間建立起連結的關係,它用我們的不一致建造替代物的歷史。建構接受生命難以表述的巨大困擾,現實的困擾。
作者簡介:
Michel Gribinski
法國精神分析學會(APF)督導分析師
歷任多種精神分析叢書與期刊主編
現為思考/夢想(penser/rêver)精神分析期刊主編
譯者簡介:
黃怡菱
淡江大學法文研究所
楊明敏
法國精神分析學會(A.P.F.)成員
巴黎第七大學精神病理與精神分析博士
陳柏婷
淡江大學法文研究所
陳惠芳
淡江大學法文研究所
余孟儒
淡江大學法文研究所
法國里昂第三大學多元法語學習研究所
劉展岳
淡江大學法文研究所
法國里昂第三大學多元法語學習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