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人權的進展 | 拾書所

國際人權的進展

$ 618 元 原價 650

本書榮獲國立編譯館學術翻譯經費補助,特此誌謝。


這本經過相關領域的學生、學者、政策制定者和人權運動的活躍份子認定,獲得廣大喝采和高度評價的書,新的版本已經發行。憑藉著歷史上許多理想家對人權的構築的願景,勞倫教授回溯了歷史的發展脈絡,深入地描繪幾個世紀以來,整個世界在人權發展過程中戲劇性的轉變;包括權威的傳統結構、性別歧視、種族偏見、階級差異和奴隸制度、殖民帝國以及國家主權的主張等,將探討這些轉變引發國際關注的過程。而如今許多國際組織都已宣稱,任何政府對待人民的方式,都應該是世界上所有人應該關注的事,更為人權設定了目標;所謂的人權應該是「世界上所有人、所有民族都應該有的權利」。
勞倫教授清晰地刻劃了人權運動真正的普遍性本質;藉由他的討論,使我們瞭解了世界上每一個角落的人與文化。就這一點而言,本書在分析歷史事件和發展過程時,除了還原歷史的真相外,更提出了獨到的見解;他的分析包括戰爭和革命、非西方國家、性別主義和種族主義的鬥爭、爭取自由的社會運動和民主化、非政府組織對人權發展造成的衝擊,加上無數人對人權運動的勇氣和決心,都對人權進化的發展過程貢獻良多。
本書的新版加入了許多最近引發國際關注的議題:例如國際刑事法庭(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的發展,包括逮捕前智利獨裁者皮諾切(Augusto Pinochet)以及審判南斯拉夫前總統米洛塞維奇(Slobodan Milosevic)等;另外也加入討論科技和網路發展對人權演進的影響、國際性非營利組織如「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和「人權觀察組織」(Human Rights Watch)的影響,以及全球化、恐怖主義和九一一事件之後的分析。

■翻譯品質控制流程與心得

一校:鄭淳予(編輯)
本書內容包羅甚廣,涵蓋的人物、組織、法條及文件等名稱甚為繁雜,因此在一校過程中,特別著重於參照本社編纂的譯名統一表,對上述專有名詞作統整的校正。另外,本書譯者用字遣詞平易生動,語句流暢通順,惟初稿難免有錯字及誤譯之處,因此編輯在校稿時均逐字核對原文、詳加查證,以求譯文品質精進。

二校:楊雅婷(譯者代表)
本書探討了人權觀念的進展,以宗教面向的發展為討論的源頭,佐以歷史進程的觀看,並配合現代國際人權實際運作之形式來加以補強,實為一內容厚實之作。作者旁徵博引許多典故和案例,編輯必須多加閱讀相關文獻,才可以掌握其全貌。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們都必須經過許多查證以深入瞭解原文內容的涵義,並兼具確實與通順,希望能更貼近作者想要傳達的訊息,以做到信達雅的境界。

三校:陳文暉(編輯)
本書原文是我在韋伯擔任二年多編輯的生涯中,在句法上不算太難的書,但內容牽涉到宗教、哲學、法律、政治、歷史等領域,還是一本具有深度的書。另外,我在第三校中,就各個領域的專業術語及慣用譯名再做仔細的查證,期望能使字詞語句更加貼近原文意旨、符合文章的背景脈絡。

四校:陳筠臻(編輯)
在最後一次的審視中,我發現譯者在數據上仍有多個錯誤未發現之處,例如,將the fiftieth anniversary錯看成五週年。另外,專有名詞、人名後面所附的原文還有打字錯誤。經過多位編輯和譯者的通力合作之下,以及國立編譯館外審老師的細心校閱,整體而言,此書的中文流暢度已在水準以上。

作者簡介:

勞倫教授(Paul Gordon Lauren)

美國蒙大拿大學(University of Montana)法學教授。他的著作相當豐富,其中也包括《權力與偏見》(Power and Prejudice)這本享富盛名的著作。他經常在世界各地巡迴演講,並曾經於美國史密森研究院(Smithsonian Institution)和聯合國以人權為主題發表過專題演講。

譯者簡介:

徐子婷:

台灣大學政治系學士

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

楊雅婷:

台灣大學政治系學士

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

司馬學文:

台灣大學政治系學士

英國倫敦倫敦城市大學卡斯商學院(Cass Business School)碩士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