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神話-張愛玲與白先勇圖鑑 | 拾書所

上海神話-張愛玲與白先勇圖鑑

$ 255 元 原價 290

那注視裡,還是有對這世界難言的戀慕。 ──張愛玲

上海的流光紛彩,使得最殘酷世俗與翩躚夢想,聚集於此。作者符立中探查張愛玲與白先勇創作身世,找尋尚未出土的關聯祕密:《紅樓夢》,《牡丹亭》,新感覺派,歌姬傳奇,風塵俠女,政治界左傾或自由人士,娛樂圈電影明星,文壇及學界巨擘……錯落時間、參差遇合,最終時代的文明匯聚落在了兩人身上,造就歷史上最燦亮引人的中文小說文本。於是,回到原初的上海,符立中將帶你走過這一路的迷麗繁華。
張愛玲在上海
1920年,張愛玲生於上海麥根路,從此和這個城市結下不解之緣。
她曾經志在四方,然而太平洋戰爭打斷了其留學之路,終究從上海開始發光發熱。她筆下的遠東第一都會,是萬丈紅塵中隱隱含光的不夜城,有城開不夜的霞光燦爛,也有夜半無人私語時的淒美。從〈金鎖記〉、〈傾城之戀〉、〈色,戒〉、〈年輕的時候〉、〈赤地之戀〉、〈心經〉到《半生緣》;在時代和戰亂的夾縫中,她以犀利淒豔的筆觸,透視社會、兩性、教育、階級,而又不斷地展示那參差對照的上海風華,在今天已被視為驚天動地的奇蹟。她窮究生命悸動的經驗,以登峰造極的說書本領,為時代傾瀉的一代繁華作見證。

如果說張愛玲在李鴻章、張佩綸的顯赫家世中傳揚源遠流長的真真假假,在騷亂中澱沉古老的東方神祕;那麼白先勇就在家國與民族的離亂間傾訴著歷史的興衰,追溯金碧輝煌的起源。

白先勇在上海
1946年,白先勇移居上海多倫路,初探這個大千世界。白先勇和上海,邂逅在生命初始的懵懂清明,繼而繁衍成繁花盛景,在翻地覆地的改朝換代中,上海,宛若註定的讖語,成為他永遠的文學印記。
金大班、尹雪豔、李彤、吳鐘英、朱燄這些浮華男女,在衣香鬢影中變換貪嗔癡怨的心計,在珠翠環繞間流轉著情場上的愛恨離仇,全都是時代幽魂魅影城國的風景。上海和白先勇,血肉相連,流雲變幻而始終深情如一。

上海沐浴在繁華的陰影中,金碧輝煌不斷逝去又不斷風生水起,形成一幅時間凍結的地圖。上海神話在時間的黑洞中漂浮,成為華文文學一脈相傳的血緣,幽隱的身世,卻也在時空更迭中變成難以理解的謎語。

台北的文藝青年符立中,是穿越時空的大祭司,屹立在時光長河的斑斕神龕前,不斷召喚遠古的豐美之地。符立中以青春的凝視,在新舊交替間橫空出世,在鐘鼓齊鳴中施展廟堂之舞,勇闖層層通關密語,直搗祕密的底層,那幽靡花香氤氳之境。

對於神話時代的上海,張愛玲說:上海人是傳統的中國人加上近代高壓生活的磨練,新舊文化各種畸形產物的交流……這裡有一種奇異的智慧。 白先勇說:抗戰勝利後到上海去,歌舞昇平、十里洋場,完全是另一個花花世界。上海的一切對我來說都是新鮮,這種新鮮變成一種永遠的鄉愁。

作者簡介:

符立中
作家、樂評家。四歲學習鋼琴,復從謝中平教授學習小提琴。十歲入林福裕領導之台北兒童合唱團,十六歲入李子深領導之附中管弦樂團,十七歲開始從事古典音樂論述,旋及成為台灣最重要的樂評人之一。受過文學、新聞採訪以及古典音樂三重專業訓練,二十年間台灣古典音樂評論多受其影響,論理建構、文風布局更被廣為模仿。曾應台視新聞、中視新聞、公共電視之邀進行講評,應《中時》、《民生》、《聯合》、《自由》、《蘋果》各報邀請發表重大演出評論,應邀與程抱一、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高行健《八月雪》、林懷民《托絲卡》合作。為EMI製作法國國寶、花腔女高音Mesple專輯。台灣首位赴歐專訪各大音樂名家之樂評家,作品被譯為英、法、日文公開發表,樂評成就並獲多家國際媒體頭條報導,曾專訪B.Nilsson、Dame. Schwarzkopf、Vishnevskaya、Fournet等樂史傳奇。專著多部曾獲五四文藝獎章。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