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1941這個時期,香港文壇的確經歷著它從來沒有過的最輝煌的年代。可惜長時期以來卻很少有人提起過它,這是不公平的。當今既然有人對地區性文藝,例如對被稱為文化城的桂林,對被稱為孤島的上海都進行研究,那麼對抗日戰爭時期香港文藝的研究就不應有所例外。」
作者簡介:
劉火子(1911~1990) 曾用名劉寧等。祖籍廣東台山,生於香港,卒於上海。
20世紀30年代先後在香港《大衆日報》任記者,《珠江日報》任國際版編輯、戰地記者;40年代任桂林《廣西日報》採訪主任、總編輯;《廣西晚報》主編;五十年代任香港《文匯報》總編輯;1951年到上海任《文匯報》副總編輯;1978年,擔任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上海分社領導職務,創刊並主編八部《中國百科年鑒》,奠定了新中國年鑒事業。劉火子21歲開始文學創作。早期作品有小說、詩歌、評論等,發表於香港《天南日報》、《南華日報》,內容關注城市貧民的生活;抗日戰爭全面展開以後,以香港《珠江日報》戰地記者身份深入廣東、廣西抗日前線,輾轉年餘,以新聞通訊報告前線情況,同時創作許多熱情謳歌軍民抗日的詩歌。發表在香港《大公報》、《星島日報》、《華僑日報》,桂林《救亡日報》、《中國詩壇》、《詩創作》,以及重慶《火之源》、《詩文學》,上海的《清明》、《文萃》等報刊。1940年將抗戰前期創作的詩歌集結出版個人詩集《不死的榮譽》(香港微光出版社)。部份詩歌翻譯成英文、世界語,介紹到國外。20世紀80年代,再度創作詩歌,並撰寫回憶文章,在香港《文匯報》及上海報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