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外鄉人 | 拾書所

永遠的外鄉人

$ 264 元 原價 300

這群孤臣孽子背後的故事,是一部摧人心肝的悲愴史詩。 ──白先勇

五十年風雲變幻 兩代人命定流離
滄海桑田,一個新的世紀已經來到眼前,歷史在飛快地向後奔馳消失著,將記憶的陳跡湮沒無蹤,為了不讓時間將往事遺忘淘空,於是我們拾起了筆來,繼續把故事說下去。

身為外鄉人,我們扮演不了任何戲中的角色,深深地感受到自己不屬於這個社會……
一次返鄉之旅,記憶中的青石板路,讓人毫無心防地踏進了時光隧道,回到一個戰亂的年代,一個兩千年歷史的古城,那是母親的故鄉,也是流離的起點。作者彷彿洄游的鮭魚、返航的海燕,半生的天涯流轉,還是要到最原初的所在,才能為一生回眸。然而那不只是一個家族的往事,也是一代人無力扭轉的命運,以及一個國家歷史的縮影。1950年,作者的母親帶著三個孩子,從深圳偷渡進香港,搭船到高雄港與父親會合,一家人在白色恐怖陰影下度過克難時代;父親哼唱的《四郎探母》,是歷史丕變下被犧牲的那一代,無處申訴的苦悶。然而相對父輩,於夾縫中僥倖逢生的後一代,卻成了犬儒的一代,處處為家,卻也是永遠的外路人、外鄉人;他們不是回不了家,而是無家。和上一輩相反,他們的傷感或許卻是,無能擁有鄉愁。從中國到台灣,再從台灣到美國;回返父母的家鄉,卻不知自己的家在哪裡。

我知道有些國軍中曾任師長、軍長的將官,因為被共軍俘虜過,在台灣「永不錄用」,潦倒以終。且不管個人事業的得失,像陳智那一輩在台灣的國軍官兵,內心深處,恐怕都有一股說不出口的鬱結、悲憤,大陸戰敗,打擊太過沉重,國軍內傷,難以復原,也無法痊癒。成王敗寇,連當年抗日的輝煌歷史也遭抹煞殆盡。中共至今還不肯承認國軍領導抗戰,而在台灣自己的政府對這段悲壯歷史竟然也輕忽漠視,甚至扭曲。──白先勇

作者簡介:

陳少聰

祖籍山東,小時曾在浙江住過,在台灣淡水長大。畢業於東海大學外文系後,赴美國愛荷華大學修習宗教及文學,獲英美文學碩士學位。曾在加州大學附設的中國研究中心任助理研究員。後又在華盛頓大學專修臨床心理治療課程,獲社會工作碩士學位。在美任心理治療師二十餘年。著作繁體字版有《水蓮》、《女伶》、《航向愛琴海》、《有一道河從中間流過》、青少年讀物《偉大的靈魂:甘地》等,簡體字版有《捕夢網》、《有一種候鳥》。譯作有《柏格曼與第七封印》。曾獲時報文學獎散文獎、吳魯芹散文獎。長年居住於美國加州灣區。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