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與自然 | 拾書所

城市與自然

$ 360 元 原價 400

本書1章概述全書架構;第2章檢視早期城市如何改變自然環境,而自然環境也影響城市。隨著城市浮現與成長,汙染和疾病這類新的環境問題,也推動新的管制系統和基礎建設翻修,回頭修正城市環境關係。第3章說明工業城市的興起如何造成與日俱增的空氣、土地與水汙染,但也引發後續的政策改革和新型都市設計。處理工業化過程中的都市環境問題,是新知識的重要刺激,也激發新政策和基礎建設的創建。

第4章把故事帶到今日,介紹當前都市轉型浪潮的五種趨勢;巨大都市區域和鉅型城市(megacities)的衝擊;後工業城市與棕地(Brownfields,即廢棄土地)、都市蔓延(urban sprawl)、新工業空間,以及違建區(shantytown)。許多城市都有不只一種趨勢同時發生。第 5 章指出占據特定位址(如沙漠、海灘和沖積平原),如何創造限制和機會,以及生產都市意象及都市自然動態的場景。

自從911、2004年海嘯,以及2005年卡崔納颶風之後,城市易受災害侵襲的態勢逐漸明朗。第6章將探索這種脆弱性,並且主張沒有所謂「自然災害」這種東西,寧可用「環境危害∕災害」這個詞,因為它強調中介或惡化危險的社會、經濟與政治力量。同時也承認城市也有回復力(resilient)。譬如火災和地震後的復原及重建努力,往往替都市成長提供動力。

第7章描述都市生態學的出現。將城市視為生態系統,為傳統生態學洞見和批判社會科學觀點的結合,帶來極大可能。研究領域的發展使我們得以更準確地將城市視為社會生物物理綜合體(socialbiophysical complexes)。在第8、9和第10章,分別檢視水源、空氣和垃圾議題。某些案例中,城市已經取得重大改善和進展。對許多開發中世界的鉅型城市而言,這是一幅混雜某些正面發展的圖像,但也有某些城市的實例,卻因為其成長規模相較於可用資源過於龐大而幾乎要被壓垮。

第11章研究階級、種族與性別議題,如何與都市環境議題相互關聯;第12章則將緩慢成長(Slow Growth)和新都市主義運動(New Urbanist movements)、智慧成長(Smart Growth)律則和歷史保存,視為這些新都市環境論述的事例。

最後討論都市的可持續發展,試圖重新連結城市及其地域、區域和全球生態的主要理論及實踐論述。

作者簡介:

Lisa BentonShort
華盛頓特區喬治華盛頓大學(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地理學副教授。身為都市地理學家,她的研究興趣是城市環境議題、公園與公共空間,以及紀念物與歷史遺址。她對全球化、都市化和遷移也深感興趣。

John Rennie Short
巴爾的摩郡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地理學與公共政策教授。他曾出版廿八本書和眾多論文,公認為城市研究的國際權威。

譯者簡介:

徐苔玲
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臺灣大學社會系碩士。

王志弘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