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與社會:跨界的對話與創新 | 拾書所

護理與社會:跨界的對話與創新

$ 405 元 原價 450

SARS風暴席捲全台時,第一線的和平醫院醫護人員跨越封鎖線,大喊「我們不要等死!」、「我們不想感染SARS!」政府與媒體卻以「防疫脫逃視同抗命」、「醫護人員有救人的責任」等理由大加撻伐,究竟孰是孰非?

政策與制度到底出了什麼問題,造成護理界人力短缺、低薪高壓長工時的糟糕環境?當我的親朋好友入院,能否得到適當的照護?

女人只要月經來就愛生氣?有週期性的情緒障礙?天生就是不理性的生物?當「經前症候群」、「更年期」、「骨質疏鬆症」成為大眾皆朗朗上口的醫學名詞,女人的身體成為醫學凝視與規訓的對象,一旦懷孕,更要焦慮自己是否會生出「唐寶寶」或「遲緩兒」,自我監控儼然成為應盡的義務。但你知道這些疾病定義與篩檢標準是如何訂出來的、有何潛在意圖嗎?

精神疾病被稱為21世紀的流行病,但「憂鬱症」、「創傷後壓力疾患」、「精神分裂症」究竟是如何診斷的?「舉世皆然」的診斷標準真能適用於所有文化?除了吃藥與住進精神病院,我們是否有其他選擇?

護理工作與醫療技術並非完全中性客觀,時常受到政經社會變遷、性別、階級與權力等因素影響。不論你是醫護人員還是一般民眾,在生老病死的人生必經過程中,都會與此領域有所接觸。本書呈現出護理、醫療科技以及我們所身處的社會相互形塑千絲萬縷的關係,在遵從各界專家與媒體的建議之前,你或許可以先翻開這本書。

作者簡介:

(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王秀雲(成功大學醫學、科技與社會〔STM〕研究中心副教授)
尤素芬(義守大學醫務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安勤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生)
吳易叡(英國牛津大學衛康醫學史中心博士候選人)
吳燕秋(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
林宜平(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
林修雯(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附設清新坊長青關懷中心主任)
林雪貴(陽明大學臨床暨社區護理研究所博士生)
范國棟(麻醉科醫師)
翁裕峰(成功大學醫學、科技與社會〔STM〕研究中心兼醫學系助理教授)
陳嘉新(雙和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人文科助理教授)
張淑卿(長庚大學醫學院人文及社會醫學科副教授)
曾凡慈(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楊舒琴(萬芳醫院護理部督導)
蔡友月(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助研究員)
蔣欣欣(陽明大學護理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盧孳艷(陽明大學臨床暨社區護理研究所教授)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