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笛協奏曲」為作曲家馬水龍最膾炙人口的作品。完成於一九八一年,採用連樂章形式。第一樂章:開始莊嚴雄渾的管絃序奏(第一主題)是表現漢民族堅忍不拔的精神。接著導入輕快活潑的第二主題,由梆笛主奏,呈現純樸的民風與樂觀進取的態度。由第一主題及第二主題,可以發覺其間的關聯性,因為第二主題是由第一主題縮影、變化而來的。同時,第二主題也成為這個樂章開展的主軸。第二樂章轉為優雅的慢板,第一樂章中的第一主題層次重現在低音弦樂部分,引展出梆笛嶄新的樂思;恬靜、詳和,像首詩篇,緩緩的描述出漢民族悠遠的文化與寬宏博大的氣度。終曲與尾聲再現了第一樂章中的第一、二主題,但略加變化,使其交互發展,並逐漸的將之推至本曲的最高潮。
※本曲1981年應中國廣播公司委託創作之作品,同年於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行世界首演,由張大勝指揮台北世紀交響樂團擔任演出,梆笛獨奏由陳中申擔任演出。
【本書特色】
1.此曲利用梆笛清麗、明亮的音色,表達江南煙雨朦朧之美,也展現平原的遼闊之氣。
2.財團法人邱再興文教基金會陸續出版台灣當代音樂作品,並推廣至世界各角落。
作者簡介:
馬水龍(1939.07.17- ),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出生於台灣基隆。是第一位在美國紐約林肯藝術中心以整場發表個人作品的台灣作曲家。1991年被列入《世界名人錄》及《五百名人錄》。曾獲美國國務院傅爾布萊特學術獎助、行政院文建會獎助至美國進行學術研究。並兩度獲得金鼎獎、中山文藝創作獎、吳三連文藝創作獎、第三屆國家文藝獎音樂類得主、總統府特授予二等景星勳章、行政院文化獎與臺南大學、臺北藝術大學等名譽博士。
馬水龍曾任教於國內各大學音樂系,並曾任亞洲作曲家聯盟副主席、臺灣音樂著作權人聯合總會董事長、總統府國策顧問等。目前仍任教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暨研究所,亞洲作曲家聯盟臺灣總會榮譽理事長,財團法人邱再興文教基金會「春秋樂集」創辦人,並擔任此活動之顧問。其作品包括器樂獨奏、管絃樂、室內樂、鋼琴曲、聲樂曲、合唱、舞台劇音樂等近百餘首,經常在海內外演出,代表作品有《雨港素描》、《梆笛協奏曲》、《霸王虞姬》、《關渡隨想》、《竇娥冤》、《孔雀東南飛》、《意與象》、《玩燈》、《廖添丁管弦樂組曲》、《無形的神殿》等。馬水龍流傳最廣的作品是《梆笛協奏曲》,它的導奏是1990年代中國廣播公司的整點報時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