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無疑是中國當代最傑出的革命家與政治家。周恩來的人格魅力、外交手腕傾倒了無數的外國政要。在許多中國人心中,相比於毛澤東,他是「聖人」,是比毛澤東這尊現代之「神」更受人尊敬的偉人。
然而,文革之後,當人們開始揭開歷史的傷疤,「漸漸有人提出疑問:他是逢君之惡、助紂為虐?還是被迫違心,相忍為國?」「他是古今第一賢相,還是古今第一佞臣?」「他在哪些方面有功?哪些方面有過,功過相比又如何?」四人幫在「批林批孔」運動中又為何居心險惡地將之比為「周公」?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羅孚──曾是周恩來領導下的一名在香港從事新聞、文化及統戰工作的老報人,一向對周總理十分敬仰。上世紀八十年代滯留北京十年,經歷了改革開放的思想解放運動,在反思歷史的同時,不免思考起對周恩來的評價問題。九十年代初返港後,他在報刊雜誌上撰寫了一系列有關文章,引用了國內外的多種文章、材料,條分縷析,扣緊周恩來當時所處的環境與時局,寫出了不同於人的評說,可謂知人論世,別具一格。對於周恩來的晚年功過,尤其是他在文革中所處的境遇及作為,此書都有公允、中肯的評述,在林林總總的評周之作中,不失為一部具有特別視野的散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