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從未離開過
做為一個斗南傳統餅舖的女兒,作者廖淑華用筆記錄了家族產業六珍馨餅舖的興衰,以及我們許久未聽到的「大餅」、「盒餅」、「散餅」的產銷景況,這幾篇文章勢必成為地方產業的重要史記。不過,淑華字裡行間那股濃郁的人情溫潤與敦厚,才是最令人低迴沉吟的地方。淑華好念舊,心思稍一浮晃,不由主自的就回首了。懷舊文字難免滄桑,而我們偏偏同她一個樣的凡人,她的淒涼也是我們的悵惘。
作者尤其擅長描摹女性,〈迷航〉、〈情牽兩端〉讓人聯想到廖玉蕙筆下的母親;〈糖嬸〉則是婆婆的行誼事略,作者站在恰如其分的角度與距離,情感甜鹹適中;〈鷺鷥飛入山〉寫的是嫁入苗栗大湖山區客家庄的阿姨,其中最令人動容的是阿姨吃著阿嬤為她煮的麻油蚵仔湯時,母女兩人的對話與細膩互動,這一幕最適合侯孝賢的鏡頭,台灣查某人的親情表達、面對生活苦楚的耐壓,莫此為甚。書中幾篇如〈一個洗腳的男人〉、〈一個買牛肉湯的男人〉、〈愛憎廚房〉、〈在橋的這端〉等,似寫婚姻的糾葛,對比〈鷺鷥飛入山〉雖然世代不同,情景互異,但女性的隱忍特質有如一脈相傳,不過這幾篇的筆法明顯的迂迴側進,想必不願以此擴大自我的哀憐吧。所以讀淑華的文章就特別容易令人心疼了,疼惜那令人眷戀的年代、鄉鎮與人情,感嘆它們的邈邈遠逝;也疼惜淑華於生命的洶湧波瀾之後的貞定書寫,讓我們相信,這本書就是她蓮花化身的再生池。
作者簡介:
廖淑華,雲林縣他里霧人。現從事文字工作與創作。
作品曾獲梁實秋文學獎、懷恩文學獎、宗教文學小說獎、雲林縣藝術獎文學類小說組及散文組獎、新北市文學獎散文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