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setzt, er ist unschuldig 假如,他是無辜的呢
Wie mage er zum Tod gehn? 如何允許他走向死亡?
──Bertolt Brecht 布萊希特
從中國歷史事件演變為全球性劇目 俄國知識份子人道關懷與美學實踐
劇場藝術與全球政治文化對話、拉扯的複雜景深
歷時數年研究與蒐集資料 收錄各國劇作版本十餘種 原始報導材料百餘種
《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飄浪舞台》《跳舞男女》邱坤良 2013年最新戲劇研究力作
一九二四年,中國長江上游的四川省萬縣,受僱於英國公司的美國商人與當地船夫因貨物駁運問題發生衝突而致死,停泊在港口的英國武裝艦「金虫號」(Cockchafer)要求當局以兩名船夫頂罪,否則將砲轟縣城。中國官員被迫交出兩名「兇手」,並迅速予以處決。
俄國劇作家特列季亞科夫(1892-1939)將此事件改編,於一九二六年初在著名的莫斯科梅耶荷德劇場上演,並由表演體系大師梅耶荷德(1876-1940)親自指導,帶動新一波劇場風潮……
一齣在全球劇場投下波瀾的戲劇作品。
《怒吼吧,中國!》,於一九二六年一月廿三日在莫斯科梅耶荷德劇場上演,更在上世紀二〇年代後期至四〇年代,先後於歐美與東西十幾個國家搬演,包括德、日、英、美、加、中、奧、挪威、西班牙、阿根廷、波蘭、印度、台灣、瑞士,展現跨文化劇場多元、有機、流動的豐富面貌及詮釋層次,每次演出都反映各國劇場工作者之藝術理念以及時空環境。
本書在劇場美學、國際政治局勢與思潮、歷史脈絡等核心論述角度之外,作者邱坤良教授更以數年心力,克服資料零星、分散,而且涉及多國語文等困難,蒐集、整理、翻譯、編輯《怒吼吧,中國!》原作、各演出版本以及劇作家、導演相關資料,並兩度赴俄羅斯國家文學藝術檔案館與國立戲劇博物館的檔案室取得第一手研究材料,全面探討一齣戲的誕生,如何受到政治影響,怎樣建立舞台演出風格,以及諸般相關面向,包括特列季亞科夫的成長背景與生活環境、俄國十月革命前後的人文思潮,劇作家所受大環境的影響與創作理念;進而述及特氏創作《怒吼吧,中國!》過程與劇場呈現,國際間演出此劇的時代因素與表演形式,乃至於各演出版本內容與劇場條件的演變。
見證消逝中的熱情變革時代
在許多地方,《怒吼吧,中國!》一劇也扮演宣揚社會理念與政治批判的角色。但它不只是一齣戲──藝術家將人道關懷和革命情感訴諸劇場創作,同情又批判地呈現弱勢國家與無產階級人民被絕望吞蝕的切膚之痛、奴性與無力感、揭露(或塑造)帝國主義強權的醜行──它也是一群人或數個時代的集體表演活動,見證趨炎附勢的人性弱點,和政治力介入,乃至激化民族鬥爭、階級鬥爭的複雜現象。
值得一提的是,一九二六年初《怒吼吧,中國!》於莫斯科演出時,中國戲劇界人士竟未聽聞,直至數年後日本劇場演出,才引起中國藝文界重視,紛紛撰文介紹,進而翻譯劇本、籌畫演出。台灣首次演出此劇,與作家楊逵的改編密切相關,但也是此劇首演後近二十年的事了。
本書特別收錄各種版本劇作十餘種,包含俄、德、日等語文中譯,以及德、英、日、中等原文或改編版本;以及相關報導、評論與演出資訊等研究素材百餘種,含俄、英、德、日、法、中等各種語文,允為《怒吼吧,中國!》一劇自一九二六年創作以來迄今近九十年間,最完整深刻的研究資料彙編。
●隨書光碟收錄各種版本劇本
作者簡介:
邱坤良,台灣宜蘭人,作家,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校長、戲劇系主任,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董事長 以及文建會主委。著有《飄浪舞台:台灣大眾劇場年代》(2008)、《移動觀點:藝術.空間.生活戲劇》(2007)、《真情活歷史:布袋戲王黃海岱》(2007)、《漂流萬里:陳大禹》(2006)、《台灣戲劇館資演戲劇家:呂訴上》(2004)、《陳澄三與拱樂社──台灣戲劇史的一個研究個案》(2001)、《台灣劇場與文化變遷:歷史記憶與民眾觀點》(1997)、《台灣戲劇現場:抗爭與認同》(1997)、《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1993)等,散文集《馬路.游擊》(2003)、《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1999、2007)、《跳舞男女:我的幸福學校》(2007)以及編導作品《一官風波》(2001、2002)、《紅旗.白旗.阿罩霧》(199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