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方法新穎、視角廣闊的中國中古貨幣史之作,深入詮釋漢末至唐初的貨幣及社會經濟演變。作者以罕見的魄力,廣泛蒐集利用考古資料,加以傳統文獻史料的整理探討,以及貨幣理論的分析檢驗,力求三者之結合以重新建構魏晉南北朝的貨幣史。本書除了釐清錯綜複雜的政策糾葛,追索變化莫測的幣量漲落,揭露劣錢盜鑄的真實面貌,完成這些深富挑戰性的課題之外,對中古、六朝政經局勢的動盪、商業交易之萎縮、貧富差距之懸殊、人民生計之困苦這些問題的經濟根源,也有深入的剖析。藉由本書,可以看到「貨幣」如何在魏晉南北朝展現它的消極力量,以及這個力量如何為各朝錯誤的「政策」引導而形成。
作者觀察到,貨幣制度的長期失敗,「穀帛又苦於荷擔斷裂」,導致優質古錢遭到剪鑿,促發好錢缺乏、錢重物輕、錢質低劣、面值灌水、奸偽競起、百物踊貴、商貨不行……等等一連串變數的迭宕起伏、交互影響,在中古、六朝,這些變數共同體現了「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二者既「交替出現」又「同時發生」的雙重困境,這一困境形塑了魏晉南北朝貨幣主要的特徵。本書體系嚴密、分析深刻,被匿名審查人譽為「材料豐富,推論嚴謹」,「體大思精,為該領域學界一本難得的學術著作」。
作者簡介:
陳彥良
屏東竹田人,1968年生,省立屏東師範專科學校畢業,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1997)、博士 (2003),現任教於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系,主要講授中國經濟史與中國古代史,研究範圍集中於戰國秦漢史與貨幣史。作者善用地下與地上史料互證的方法發掘、破解重要問題,素以裁斷的精確、分析的深刻,以及事件因果論證的巧妙見長,往往發人之所未發,是一位能啟迪不同思考、刺激讀者重新審視既有歷史認識的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