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驚雷:宋澤萊小說集(深情典藏紀念版)四冊 | 拾書所

大地驚雷:宋澤萊小說集(深情典藏紀念版)四冊

$ 1,056 元 原價 1,400

第17屆國家文藝獎.感動典藏
以文學尋找精神的救贖,直面現實的苦難,
觀照社會,寫下每一篇根著土地的證詞。

【關於套書】
《打牛湳村》|家、農村、一代台灣人的苦澀與鄉愁。
收錄專文:陳建忠 <農村不該成為傳奇>

《蓬萊誌異》|寫給殖民地台灣的原鄉神話。
收錄專文:林瑞明 <人間關懷_宋澤萊的文學之路>

《廢墟台灣》|核電現世的末日啟示錄。
收錄專文:吳明益 <如此響亮,如此溫柔>

《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寫實台灣政治黑金、窮盡宗教哲思的魔幻之作。
收錄專文:李昂 <黑暗的宋澤萊VS黑暗的李昂>


「隨書附贈各冊專屬典藏明信片、書籤組。」

由現代主義、寫實主義到自然主義,渡越佛學與基督的宗教宇宙,從巨製鴻篇的小說到新詩、散文的精雕細琢,對語言近乎嚴苛的要求,再於創作、評論與文化運動的多重場域之間穿梭。宋澤萊曲折幻變的文學生命,一路獲獎傑作不斷,榮獲2013年第十七屆國家文藝獎,無疑再為台灣文學史寫下一頁經典:一聲文學天地間轟然響起的驚雷,更是文壇一瞬不滅的石火電光。


【本書特色】

1. 收藏經典故事,從封面開始:
「大地驚雷:宋澤萊小說集(深情典藏紀念版)」四冊,依據小說內容重新設計典藏新版封面。由宋澤萊親筆題字的書名,配合各書主題意象設計新版封面,視覺符號的雕琢,一筆一劃回應著宋澤萊的文學世界。在細讀之前,別忘了看看已經長出的「梨仔瓜」。瓜熟了,「打牛湳村」的人情世故也開始了……

2. 閱讀經典──宋澤萊的鄉土、科幻與魔幻寫實之路:
宋澤萊的文學生涯曲折幻變,早期以心理學剖析自我,現代主義是他面對生理與精神磨難的出口;但隨著步入社會,環境的驟變與社會意識的覺醒,宋澤萊以寫實主義留下「打牛湳村」系列作品,寫出農村為現代化陰影壟罩的苦悶現實。經過浪漫主義的放逐後,自然主義成為宋澤萊對下層社會宿命的關懷與憐憫;而後,宋澤萊以科幻的想像,「以未來諷古典」的筆法,建構了《廢墟台灣》的平行末世,再以《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鎔鑄其生命、宗教與社會體驗,緊扣歷史與政治,以文學尖銳地批判外在世界的異化,一路獲獎傑作不斷。透過「大地驚雷:宋澤萊小說集」的精選典藏,宋澤萊多變而深刻的文學步伐終於走成一張藍圖,在真實與虛幻當中,在生與死的邊界之間,在現代與過去的遞移當中,一段尋找宋澤萊的旅程即將展開。

3. 詮釋經典──創作、研究、情感的重層觀點:

「大地驚雷」四冊在作品典藏之外,各冊再收錄李昂、吳明益、林瑞明、陳建忠(按筆劃順序)的精彩回應。創作、研究與情感的重層觀點,讓典藏深度,也有溫度。

詩人、文學評論家林瑞明以文學史的宏觀回顧宋澤萊的文學歷程,認為「宋澤萊是戰後出生,台灣土地培養出來的全方位作家。其文學作品讓小至「打牛湳村」,大至「台灣」,在歷史長流中,永存並發揮光彩。」而同以戰後第三代之姿崛起文壇的作家好友李昂說:「李昂並不那麼黑暗,更黑暗的是宋澤萊。我至少沒有經過他那麼多近於崩潰的內在掙扎與苦難。」在文學上,李昂與宋澤萊有相似的追求,但更多的是對彼此深刻的理解;從小說放眼詩、文,與宋澤萊對新文化運動的想像,吳明益說:「我總以為閱讀或分析宋澤萊老師的作品時,極重要的是了解他對詩的概念與文字中呈現的詩意,它們保護了讀者,不被那個殘酷的世界所傷。」

而一個作家的形象,永流於世的經典,也就在一次又一次的觀看、詮釋與理解中,完成不朽。

作者簡介:

宋澤萊,本名廖偉竣,1952年生,台灣雲林縣二崙鄉人,1976年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而後於彰化縣福興國中執教,至2007年退休。1981年獲邀參與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寫作班,自教職退休後,攻讀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是戰後以小說成名,同時也創作新詩、散文,還致力於評論與理論研究的傑出作家,更是台灣本土意識與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旗手。

大學時期,宋澤萊已完成三部現代主義作品,小說天才鋒芒初露。1975年,以「打牛湳村」系列寫出一代台灣人共同的記憶與鄉愁,成為「鄉土文學論戰」末期叩響台灣文壇的新生代作家之一。兩年的軍旅生涯結束之後,宋澤萊的心境出現轉折,有感於生而為人卻無力革除困境的宿命,他試圖為台灣下層社會的畸慘命運留下見證,有意以自然主義完成了《蓬萊誌異》這本「悲喜的人世間小書」。

  雖一度參禪而作品銳減,但1985年宋澤萊以《廢墟台灣》復出文壇,旋即獲選當年度台灣最具影響力之作。時至今日,各種公害與核能危機的末世預言與政治批判不曾過時,甚至步步逼臨;而由禪宗改信基督教後,宋澤萊融合宗教體驗、魔幻寫實所完成的《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嚴肅卻又通俗地刻劃出台灣選舉歪風、黑金政治,並藉由種種「異像」與「神魔」,緊扣台灣歷史,進行深刻的政治與文化批判。

  在小說之外,亦有散文、新詩、各種論著,包括宗教、政治、文學與文化運動等,主編文化雜誌,以及對台語文的推廣與嘗試更不遺餘力。於2013年榮獲第十七屆國家文藝獎,其斐然成就與貢獻再獲肯定。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