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 全方位、新視角、多層面的闡述中國歷史,簡單扼要地勾勒出中國歷史的發展。
在先人留下的精神財富裡,史學典籍為數眾多,《史記》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敘述了上起黃帝,下終漢武帝元狩元年(西元前122年)三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
■ 本書的敘述手法,輕鬆而詼諧,讀者可以因此進入歷史的時光隧道,與古人的生活合而為一。
《史記》不僅僅是一部歷史經典,還是一部集個人傾向性於一體的傳記故事。本書就是基於《史記》這些特點而編撰的。魯迅曾對《史記》的評價堪稱經典: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本書所收錄的內容,就是魯迅所說的「絕唱」和「無韻」部分,即《史記》的精華—本紀、世家、列傳。這三種體例是純粹記述人物及其歷史事蹟的,集歷史性、文學性、思想性於一體,《史記》的獨特之處,也正在於此。
歷史不但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史,也是一部有思想、有靈魂的生活史和奮鬥史。回顧中國過去五千年的歷史,每一處都值得人們去感受、去品味。
【內容簡介】
華夏始祖黃帝
黃帝本姓公孫,名字叫做軒轅,是少典部族的子孫。他出生還不到一百天的時候就會說話了,在年紀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了敏捷的思維和出眾的口才,等到他長大以後更是聰明堅毅,敦厚能幹,很快就成了當地部落首領。
黃帝做部落首領的時候,其發明農耕和醫藥的炎帝神農氏的部落已經衰落了,而各個部落的酋長們為了權勢互相攻伐,戰亂不斷,百姓深受戰爭之苦,人們都希望能出現一位能安定天下的君主。由於黃帝的英明才幹,讓他所帶領的部落逐漸強大起來,於是黃帝就理所當然擔負起安定天下的重任。
黃帝先是在阪泉之戰中戰勝炎帝神農氏,統一了華夏民族,開始了中華民族第一次大統一的步伐;後又在涿鹿之戰戰勝東夷的蚩尤,奪取了中原,引領古代華夏民族由野蠻時代走向文明時代。黃帝帶著軍隊南征北戰,東奔西走,哪裡有征戰,他的軍隊就會在哪裡出現,因此他沒有固定的住處。他帶兵征戰到哪裡,就在哪裡搭個帳篷住下。他率領他的部落採用戰爭手段,鎮壓了那些不守規矩的部落,使得各個部落紛紛前來歸附。
黃帝統治的那個時期,領土範圍東到東海之濱,西到昆侖山下,南到長江天險,北到廣袤的草原。每到一個地方他都要登山祭祀,向上天表達自己安定天下的理想和夙願。他登過的高山有丸山(今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泰山(今山東省泰安市)、雞頭山(今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熊山(今湖北省保康縣與重慶市巫山縣)、湘山(今湖南省岳陽市) 。黃帝不僅祭祀山川和鬼神的次數多,而且場面宏大。
最後在向北驅逐了葷粥部族的勢力後,終於天下太平,黃帝也被各方諸侯一致擁戴為天下共主。然後,黃帝帶領著天下諸侯一起來到釜山(位於河南省靈寶市)檢閱了軍隊,並且設立了指揮軍隊的符契,建立了國家的規章制度。接著就在山下的廣闊平地上建起了都邑,讓百姓居住。
黃帝建立了國家的最基本的體制,他把全國一共分成了九個州,每州又分成了十個師,一個師分成了十個都,每個都又分成了十個邑,每個邑分成五個里,每里再分成三個朋,每個朋再分成三個鄰,每一鄰又分成三個井,每一井有八家;並且在荊山(今陝西中部)鑄造了九個大鼎,然後設置了各級官員,這樣透過州、師、都、邑、里、朋、鄰、井等組織,就能對天下的百姓進行有效的管理。黃帝任用風後、力牧、常先、大鴻等賢能的大臣幫助他一起治理民眾;他還設置了左右大監,派他們去督察各諸侯國。從那以後,天下安定,各諸侯部落之間也能夠和睦相處,友好往來。 黃帝統治的時期,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石製生產工具磨製得更加精細,出現了專門的挖土的工具木耒,還出現了石鉞和三角犁形器、穿孔石刀、石鐮、蚌鐮等收割工具。生產工具的改進大大提高了生產能力,表明農業生產已經具有一定規模,收穫量有所增加。
黃帝在位時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明和製作。黃帝讓大臣隸首創造了算盤和算數,制定了度量衡制度。後來算盤不斷得到改進,成為今天的「珠算」。
黃帝時代所封的官職都用雲來命名,比如軍隊在那個時候就叫作雲師。黃帝還和他的大臣風後一起發明了弓箭,制定了作戰的陣法。因為黃帝在作戰中講究排兵佈陣,應用弓箭等先進的戰爭手段,所以更能充分發揮軍隊的戰鬥力,起到克敵制勝的效果。
黃帝是中國遠古時代的一位代表人物,應該說他是當時集體智慧的代表。他的大臣倉頡創造了文字,改進了古代結繩記事的方法,使華夏民族走向有文字的文明。另一個大臣伶倫用竹子做成了簫管,發明了音樂,制定了五音十二律。後來人們又用陶土、石材、玉料、木材等材質製作樂器,逐步發展成為現代音樂的基礎。黃帝與另一個大臣岐伯一起討論了人們生老病死的現象,創作了《黃帝內經》,形成了岐黃之術,古老的中醫學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當時人們的衣著也由獸皮演進為植物纖維,黃帝的正妃嫘祖還發明了養蠶,並且用蠶絲製作成衣服,使得絲綢成為古老中國的文明象徵和代表符號。此外,黃帝還鼓勵農業生產,幫助人們擺脫自然的束縛,這為增強部落的整體實力奠定了物質基礎,也形成了建立在農業文明基礎上的獨特的中華文明。
黃帝做天子時的祥瑞徵兆為土德,所以叫黃土帝,又稱軒轅黃帝。黃帝治五氣,藝五種,訓化野獸,任用風後、力牧、常先等賢臣治理民眾的行為,成為中華文明承前啟後的先祖。
黃帝死後葬在橋山(今陝甘交界)。他的孫子高陽即位,就是顓頊帝。顓頊死了以後,黃帝的曾孫子高辛即位,就是帝嚳。嚳死之後,他的兒子放勛即位,就是堯。堯死以後,舜即位,舜是顓頊的六世孫。後世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合稱為五帝,黃帝就是五帝之首,是華夏民族的共同祖先。由於他代表了中華文明從野蠻走向文明的發展歷程,後人因而將黃帝奉為人文始祖。
作者簡介:
劉曼麗,文學碩士。對於國學、文學有其獨到的見解,對於通俗文學的編寫亦有相當豐富的經驗,是老師亦是一位自由的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