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韙良與近代中西文化交流 | 拾書所

丁韙良與近代中西文化交流

$ 435 元 原價 550

◎關于丁韙良:
「吾奉上帝之命來華,此即吾父母之邦也,得老死于是足矣。」
――丁韙良(W. A. P. Martin, 1827-1916)

「我生活在中國……除了當傳(宣)教士外,還當過清政府的雇員。」丁韙良曾如此自述。因熟知中國作家與作品,恭親王奕訢對他另眼看待,賜予「冠西」的雅號,其後中國人遂尊稱他「丁冠西」。
丁韙良自一八五○年來華服務,一八九五年因病自京師同文館總教習職退休返美,其後仍多次返華。一八九八年,清光緒皇帝任命已退休的丁韙良為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前身)首任西學總教習,協助推動新式教育,並授予二品頂戴官銜。
一九○二年,丁韙良再次返美,旋即接獲湖廣總督張之洞電報,聘請他擔任湖北濟美學堂總教習兼仕學院公法教習。此次,其子以「彼地潮濕不宜」反對高齡七十六的父親前往中國,但丁韙良毫無猶豫,以「吾奉上帝之命來華,此即吾父母之邦也,得老死于是足矣。」回應兒子的擔憂,並即刻返華協助。一九一六年,九十歲的丁韙良長眠於中國,並被葬於摯愛的妻子墓旁,總計他在中國生活長達六十年之久。

◎本書簡介:
丁韙良(W. A. P. Martin, 1827-1916)在華生活近六十年,是十九世紀中葉美國最早來華的新教傳(宣)教士之一,也是中英文著作等身的著名學者,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丁韙良於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從事的活動及貢獻,一是較早與較系統地譯介西方國際法至中國,不僅奠定了中國國際法學基礎,更培養了晚清外交人才,促進晚清外交近代化;二是長期任京師同文館總教習,實施新式教育,推動晚清教育近代化;三是向中國介紹西方先進的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新知、基督教文化,並將中國歷史、宗教、文學、古代發明等介紹給西方,他個人也開始了對中國文化的研究與探討,成為美國最早的漢學家之一。
晚清時期,中國因列強介入而淪為半殖民地化之際,丁韙良呼籲清政府學習西方,推行改革。同時,他也呼籲西方社會應研究中國歷史,指出中國人並非一盤散沙,更預見中國的崛起;然而,他也曾提出過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的主張。他是一位複雜且蓋棺不能論定的歷史人物,但他對中國的愛與對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推動卻不可抹滅。
本書敍事嚴謹,觀點明確,多有創見,更引用大量珍貴的中外文資料及原始檔案,對丁韙良的文化交流活動進行全面分析,並訂正若干史實,為研究丁韙良、中國近現代史、思想文化史、宗教史、教育史等之重要著作。

作者簡介:

傅德元
一九五六年七月生於河北省寶坻縣(現為香河縣)農民家庭。一九七七年考入河北大學,一九八二年三月畢業,取得歷史學學士學位,留校從事中國近代史教學研究。一九九三年赴美,二○○一年自己申請美國傑出人才綠卡並很快獲批准,使全家取得美國永久居留權。二○○四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專業博士研究生,師從鄭師渠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文化史,二○○八年六月通過論文答辯,取得歷史學博士學位。
除本書外,著有《清代直隸總督與總督署》(合著)、《創業美國》,點校《星軺指掌》,編註有《天道溯原:丁韙良基督教作品選粹》。另於中國大陸《歷史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戰線》、《江漢論壇》、《社會科學研究》、《安徽史學》、《河北學刊》等刊物及論文集發表論文三十餘篇(其中 五篇論述丁韙良)。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清史及晚清政治史、美國來華傳(宣)教士與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美國華人華僑歷史與文化。任美國Willamette University中文客座助理教授(Visiting Assistant Professor of Chinese, 2012-2013)。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