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一橫長 | 拾書所

一點一橫長

$ 253 元 原價 320

從識字開始,認識我們的島與世界──
六○年代人物風土誌、三三集刊旅美作家明鳳英 三十年首部創作文集
從福建到東北,從麵疙瘩到涼拌豆腐
獨一無二的融合力,再現台灣庶民生活的質樸喧譁
★對台灣的感謝禮讚!《巨流河》作者、台大外文系名譽教授 齊邦媛 專文推薦
★作家、評論家 李歐梵、朱天文、紀大偉、李陀 眾聲推薦

小時候,我有很多叔叔伯伯。這些叔叔伯伯都沒有家,隻身在台灣。有些現在還在,但多半已經不在了。我的叔叔伯伯們在我還沒有出生以前就到台灣了,在這個小島上做很辛苦的工作,過很寂寞的一生。他們陪著我長大,也伴著大洋中飄搖的小島,成為現在的福爾摩沙。

他們之中運氣好的,在台灣找到老婆,成了家。運氣不好或者有潔癖的,就一個人過。退伍了,身體好的,或者去當碼頭搬運工人,或者參加榮工團,就是榮民工程團隊,在小島上開山闢地、築路開橋,建設港灣機場、水壩鋼廠。也有幾個人湊在一起開小麵攤,賣燒餅油條,給大樓做清潔工,當門房的。當然也有人願意留在小城鎮上拾字紙撿破爛。身體不好的,就在附近有熟人的違章建築,或者一個不知名的小廟住著,靜靜地上醫院,靜靜地死去。

我常想,他們應該是上帝送給台灣的守護天使吧。
只不過他們沒有天使的翅膀,沒有嬰兒的臉孔,沒有人知道他們是天使。

旅美作家明鳳英從遠方眺望記憶中的小島,一點一橫長,是讀書時小學老師教寫字的順口溜。從兒時日常生活寫起,五湖四海叢居的軍眷,在南台灣高雄鳳山安身立命;結婚不稱為結婚,而說「成家」,有時代的無奈,幸福的微光卻也在生活裡點滴亮起。接續以「家」為中心,母親與鄰居伯母們與生活打交道,紡織車、鳳梨罐頭工廠,是討生活的方法。跨出家門,「學校」打開視角,來自不同村莊的同學,帶出多采多姿的小鎮地理風光。淚水與勇氣交織的記憶,我的親人們。

【名家推薦】
如何認得這個世界,延伸向外的眼光,從此開始──
★你為你的父親而寫,我也為我的父親而寫。/齊邦媛(作家、台大外文系名譽教授)
★看來我以後寫童年回憶時,要拜明鳳英為師了。/李歐梵(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講座教授)
★與明鳳英相識快四十年,她的謙遜不張揚,至今我才知道她的身世,與我和朱天心如此相似,又如此不同,讀時數度淚下。又她赴美甚早,帶著他鄉的生活眼光回歸故鄉,這種距離,是我們沒有的,特別有一份提醒,真教人悵惘。/朱天文(作家)
★《一點一橫長》示範了一種回憶舊台灣、面對新中國的風度。這種風度在眾聲喧譁的台灣不可能滿足各種立場的讀者,但畢竟逼近了大膽與心細之間的平衡點。/紀大偉(作家、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她的寫作裡有一種特別動人的樸素。/李陀(作家、文學評論家)




作者簡介:

明鳳英

一九五六年出生於高雄後庄。父親出生閩贛粵三角洲客家區,為江西南康縣明屋客家人,母親為台灣台西鄉海北村人。淡江大學英文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比較文學博士,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加州州立大學長灘校區副教授。現任教於美國加州理工學院。

一九七○年代曾參加《三三集刊》文學活動,一九八○年留學旅居美國,一九九○年後師從李歐梵先生,二○○○年後往返上海、香港、台北、高雄、洛杉磯等地。近年開始寫作,作品曾發表於《鍾山》、《作家》、《小說界》、《上海文學》、《東方早報》、《上海壹周》。《一點一橫長》為其首部創作文集。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