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現代中國而言,中日八年抗戰是國運最為坎坷時期。先是中國獨自面對暴強蹂躪四年,就連後方中心的重慶,也承受日軍戰略大轟炸帶來的巨大傷亡。在內外交迫的關頭,中國得到來自海外的援助。
陳納德在此時以外國人的身分,協助中國創建空軍,護衛中國領空,並組織志願來華的飛虎隊,為微弱的國力提供僅有的空中防衛。飛虎隊的成立雖然只是美國國力的九牛一毛,對中國卻如同救命稻草,不再陷於戰略大轟炸帶來的巨大精神陰影。陳納德與飛虎隊也贏得當時中國人民的真心友誼。珍珠港事件象徵中國戰場終於正式與世界反侵略同盟結為一體,中國不再孤立抗戰。然而,在中印緬戰區戰事危急之刻,飛虎隊改組為美國第十四航空隊的過程,其實也是中美戰時外交的一個縮影,史家以「劍拔弩張的盟友」來形容之。
陳納德娓娓細數美國空軍在華的歷次戰役,在屢次以寡擊眾的戰役裡不斷成長,並記錄中國軍民在日軍刺刀與戰火威脅下協助第十四航空隊人員、分享情報及聯合作戰等軼事。陳納德以當事人的身分,提供不同於美國主流輿論與史家的觀點。他從一線戰地指揮官的眼光評論戰時盟國對華政策的不當,特別是美國軍部與史迪威對華戰略地位的錯誤認知及指揮失當。其特立獨行的作風,以及他與史迪威之間關於駝峰的爭議,使得美國軍方權力中心對他厭惡。雖然這本書寫作於冷戰之前,但許多他在書中的預言,今日回顧,確有先見。
作者簡介:
陳納德(Claire Lee Chennault, 1893.09.06-1958.07.27),美國陸軍航空隊中將,二戰期間為美國志願航空隊(「飛虎隊」)、十四航空隊指揮官,有「飛虎將軍」之稱。續弦夫人為美國共和黨華裔政治家陳香梅女士。1918年秋一戰末,陳納德從軍服役,1920年成為正式飛行員。1937年初,因失去部分聽覺及與上司不和,以上尉銜退役。
同年5月,陳納德應約赴中國,協助中國發展空軍。1941年8月1日,中國空軍美國志願大隊正式成立,陳納德任大隊指揮官。1942年2月,宋美齡指出:「在中國國運最嚴重的關頭,你們帶著希望和信仰飛越了太平洋來到中國。因為這個緣故,不僅我們空軍,而且我們全國都展開雙臂來歡迎各位……當你們翱翔天空時,你們無異是用火焰在空中寫出永恆的真理,給全世界都看到……」1942年7月,志願隊解散,併入美國陸軍第十四航空隊,陳納德任少將司令。但陳納德在作戰計劃和指揮權等問題上與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發生衝突,且美軍總參謀長馬歇爾、陸軍航空軍司令阿諾德對陳納德亦不信任,終導致1945年7月陳納德被迫辭職,於日軍投降前數天的8月1日離開中國。總計二戰期間,飛虎隊與十四航空隊以損失500架飛機的代價,擊毀超過2,500架日機、擊沉或重創日軍商船、44艘軍艦、1萬3仟艘100噸以下的內河船隻,日軍官兵傷亡6萬6千7百名,為中國抗戰作出巨大貢獻。
1945年12月,陳納德重返中國。1946年10月,成立民航空運總隊,專為行政院善後救急總署運送救急物資。1947年,與中央通訊社女記者陳香梅結婚。1949年,協助空運國府人員及部隊至台灣,並為美國中央情報局提供服務。1950年,民航空運總隊改組為控股公司,陳納德任公司董事長。1958年7月18日,美國國會通過晉升陳納德為空軍中將,7月27日,病逝華盛頓,終年67歲。
對國民政府與國民黨而言,陳納德協助抗戰,並於戰後擁護國民黨政權與中華民國,將之視為在美國最忠實的友人。而1980年代以前,中共政權則將陳納德定位為反動的飛賊。1965年,國府在台北新公園為陳納德豎立紀念銅像,1997年,因新公園改建為「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
陳納德銅像遷移至新生公園,2006年再遷移至花蓮空軍基地。2013年,國史館製作《虎躍鷹揚——陳納德與中國抗戰》紀錄片,於1月24日首映。
譯者簡介:
陳香梅(Anna Chan Chennault, 1925.6.23-),美國共和黨華裔政治家。陳香梅出生北京,七七事變後前往香港,香港淪陷後又前往昆明。1944年,成為中華民國中央通訊社昆明分社外語記者;同年取得嶺南大學文學士學位。因採訪陳納德,兩人一見鍾情,於1947年結婚,育有兩女。
1963年,受美國總統甘迺迪委任,陳香梅成為首位進入白宮工作的華人,並為中央社海外特派員、《新生報》駐美特派員。1981年,應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鄧小平之邀,以雷根特使身分訪華,並擔任白宮出口委員會副主席,為總統核心顧問。陳香梅於共和黨內亦擔任包括「共和黨中央委員」、「共和黨財務委員會副主席」、「共和黨少數族裔委員會主席」等多項黨職,為少數擔任政黨要職的亞裔美國人。2009年,陳香梅應邀擔任「上海沃動科技有限公司」高級顧問,同年受聘出任中國陳納德紀念館名譽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