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百週年紀念版
二十世紀軍事思想巨擘李德哈特巨著
自1930年出版至今,備受專家讚譽、影響歷久不衰的軍事經典
☆最有權威性的見證☆
李德哈特在一戰爆發後就自願從軍,經歷了英軍史上傷亡最慘烈的索穆河會戰,之後擔任《每日電報》、《泰晤士報》軍事記者,也曾負責英軍的訓練、《步兵教練守則》的撰寫、與英軍改組,因此對一戰與當時的軍務皆有第一手掌握。
☆最有影響力的分析☆
歐洲各國在一戰中因劇烈的正面衝突導致極大的死傷人數,李德哈特反省之後進而研擬、鼓吹「間接路線」的作戰方式,其機械化思想甚至對後來德國於二戰中採取的閃電戰術與裝甲戰術有直接的啟發。
一場大戰、一千多萬人的死亡
三個舊帝國的瓦解、大洋兩岸勢力的消長,世界權力格局徹底改觀
而這只是另一場更血腥的衝突的先聲……
一九一四年六月二十八號,塞拉耶佛的一聲槍響引爆了整個世界。歐洲列強紛紛全面動員,傾其全國之力,投入這場前所未見的殘酷血戰。然而,機關槍、重型火炮等新式武器不但沒有帶來勢如破竹的預期效果,反而導致了僵持不下的消耗戰。綿延千里的鐵絲網壕溝陣地成為列強意志拚搏的角力場。
數以百萬計的軍人在破片四濺、血流成河的泥濘戰場,試圖打出世界新秩序的黎明。戰禍遍及亞歐非三洲,砲火硝煙中超過一千萬人喪生,不僅是人類史上最慘烈的戰爭之一,世界的權力格局也隨之改變。德、奧、俄三大舊帝國紛紛解體,美日兩強從大洋彼端登上舞台。然而這場號稱將結束一切戰爭的戰爭,遺留下的結果竟是下一場更大規模的世界大戰。
這本書是軍事史學名家李德哈特數十本名著的其中之一,他自己出身軍旅,並親身經歷一次大戰,後來也當過軍事記者,並協助過英國陸軍改組,後來投身軍事學術。
李德哈特是歷史學家,也是戰略家。他主要的學術成就是在歷史方面,不僅寫作《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與其他戰史著作,更為傳世的是他研究戰略思想的著作,包括被喻為經典的《戰略論:間接路線》、《為何不向歷史學習》。他對「大戰略」的研究,開戰略思想研究風氣之先,不過他並未再寫一本探討大戰略的專著,殊為可惜。我們研究戰史,不僅為鑑古知今,同時也在於由戰史中學習,發現前人的錯誤,並且記取教訓。在這個紛亂的年代,重讀李德哈特的這本書,的確別具意義。
作者簡介:
李德哈特
Sir Basil Henry Liddell Hart
英國軍事思想家。1895年10月生於巴黎,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自願參軍,服役於英國步兵隊,曾親歷索穆河等重要戰役,直到1916年7月18日因受傷與毒氣攻擊被迫撤離前線。是役其所屬的營在第一天幾近全軍覆沒,英軍共損失六萬人,且整場戰役各國傷亡人數竟高達130萬。西線慘痛的戰爭經驗刺激他對戰術運用進行更深層的思考。
由於舊傷導致的身體不適,再加上英軍的縮編,李德哈特於1927年退伍,官拜上尉,而後擔任《每日電報》、《泰晤士報》軍事記者。第二次大戰前,他擔任英國軍政部長賀爾.貝利夏的私人顧問,致力於英國陸軍的改組工作,其建議深受英國首相張伯倫的賞識。戰後,李德哈特在世界軍事學界的地位達到最高峰,歐美各大學及軍事院校紛紛授與榮譽學位並聘邀客座講學,1966年受封為爵士。1970年1月,李德哈特逝世於白金漢郡梅德門漢縣。
有感於歐洲各國在一戰中因劇烈的正面衝突導致極大的死傷人數,李德哈特反省之後進而研擬、鼓吹「間接路線」的作戰方式,反之,對敵軍正面做直接大規模攻擊乃必敗之道。另外,他主張英國應謹守海上優勢,並避免直接參與陸上戰爭以減少傷亡。甚至,他的機械化觀念對後來德國於二戰中採取的閃電戰術與裝甲戰術也扮演了關鍵的啟發作用。
李德哈特著作超過三十餘冊,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戰略論:間接路線》(以上皆由麥田出版)、《戰車:皇家戰車團及其前身的歷史》、《山的那一邊》、《李德哈特回憶錄》等。目前他遺留下的私人文獻都收藏在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李德哈特軍事檔案中心」裡。
譯者簡介:
林光餘
曾任交響樂團首席長號演奏家,台灣省立及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副團長、指揮等職。著有《美國交響樂團之經營管理》等書,譯有《圖說偷襲珍珠港》、《少年布希的戰時歲月》、《將軍之戰》、《B-29超級空中堡壘》、《日本製造原子彈秘辛》(以上皆由麥田出版)、《柴可夫斯基》、《633英烈歲月》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