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蜿蜒的公路上流浪,這條公路播著搖滾樂。」
九○年代的最後一年,作者在英國度過暑假時光。二十歲的他,一個人到倫敦的青年旅舍投宿,背著帳篷與睡袋,參加了兩場音樂祭。站在寬廣的草原上,他親眼看到許多魂牽夢縈的搖滾樂團,那是一場啟蒙的祭典,也是告別青澀歲月的成年禮。
他感受到一股強大而美麗的召喚:當音樂成為共同的語言,原來世界是這麼寬闊。
年輕生命中,他初次品嚐到獨自旅行的滋味,那些異地的風景、寂寥的長路、與陌生人的偶遇,以及旅途的起點與終點間發生的種種美妙與荒唐、體會的快樂與悲傷,都在心底烙下深深的印記。
從那時起,他一再與自己回到流浪的公路上,每一座異鄉車站,每一張單人車票,每一間青年旅舍,每一個想家的遠方,都留下銘記一生的旅人故事。
蕩遊的途中,他用雙腳一步一步走,也借助倫敦的雙層巴士、里斯本的電車、布魯塞爾的火車、波士頓的計程車與冰島的小船。他在城鎮間遊歷穿梭,巴塞隆納的老城區、馬德里的俱樂部、芝加哥的唱片行、新宿的居酒屋、香港的茶室與阿姆斯特丹的大麻咖啡館,都留有他的足跡。
無論是通向海濱或山城、森林或凍原,每一條公路的盡頭,都有一座架好的舞台,天微暗時,灑下光線與樂聲,照亮遊子的臉孔。
他以兩年時間寫下這十七萬字,細細回溯與整理,用四十二個自由奔放的篇章,串起二十到三十五歲間的十趟旅程。以文字,重建出記憶中那個充滿騷動與悸動的世界。
文體融合了抒情的散文、漂泊的遊記與醉心的音樂紀實,字裡行間漾出的光影和熱情,讓青春的能量躍然紙上。
「在音樂中,我是巨大的。一個人卻不孤單。」
作者簡介:
陳德政,1978年冬,生於台南,政大廣電系畢。
高中時組過樂團,在地方電台主持廣播節目。大學到唱片行打工,畢業製作拍攝樂團紀錄片《爛頭殼》,主角是濁水溪公社。退伍後到紐約New School攻讀媒體研究碩士,課餘閒暇跑遍曼哈頓和布魯克林的場館,拍下數千張現場照片。
所有花過心血、下過工夫的事情,都和搖滾樂有關——那是他一生最愛的東西。
二十餘歲的階段,經過反覆的摸索與試探,他逐漸明白自己的天賦,也許無法成為了不起的樂手、攝影師或紀錄片導演,卻可以是一名用文字說服自己、觸動他人的寫作者。
一路也持之以恆地替未來的方向預作準備:連續寫了二十年的日記,妥善收藏的信箋與票根,用代號pulp發表在網路上的文章,以及在部落格「音速青春」累積的上百萬字。
小學調查志願,老師問誰想當作家時全班只有他一人舉手,十歲的他還不曉得寫作是一件那麼孤單的事,途中必須做出許多犧牲和捨棄。三十五歲的他卻體悟到,寫作也是一件如此美妙的事,在轉瞬而逝的一生中,替自己,也替世界留下一點什麼。
2011年出版首本散文集《給所有明日的聚會》,《在遠方相遇》是他第二本書。他還想繼續下去。
你可以在這幾個地方找到他:
pulp.bluecircus.net
facebook.com/sonicpulp
instagram.com/sonicpu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