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上街頭?新公民運動的歷史、危機和進程 | 拾書所

為什麼上街頭?新公民運動的歷史、危機和進程

$ 334 元 原價 380

反對,是為了生存;
公民覺醒是為了守護得來不易的民主;
上街頭是為了追求更有尊嚴的未來!


「整個社會中階層向上移動,已經成為無法實現的夢想。值此之際,一種古老的生活方式、一種不斷被傳統民主體制壓抑到社會邊緣的生活圈,或許就是另一個讓我們恢復尊嚴的選擇。」——李茂生


原本只是一則雜誌上的廣告,邀請大家在 2011年9月17日一起上街頭,占領華爾街;這樣單純的籲請,如何演變成一場全球矚目的公民運動,且影響力延燒至今?

大衛‧格雷伯以「占領華爾街」發起人之一的角度,翔實觀察了占領行動的始末,並分析了行動的原因與獲致成功的諸多因素。

身為一個相對溫和的無政府主義者,格雷伯重新耙梳了民主的定義:民主不是只彰顯在投票的那一刻,而是一種基於人人在根本上平等的信念,允許人們以充分且平等參與的方式,運用各種有利的手段,去決定集體的事務。

格雷伯也以資深社運人士的經驗,分享了公民行動中取得共識決的操作原則,如何「占領」及「解放」各種公共空間,以及如何在既有的權威之外,建立起平等且廣泛參與的自治生活。

所謂革命、行動與公民不服從,從來就沒有固定的形式,其所激盪出的思想轉換卻是永久的。我們所要做的,不是顛覆掉一切既存的體制,而是不斷擴展自由的範圍,直到它成為生活中的終極價值。

作者簡介:

大衛.格雷伯 David Graeber 
人類學家,占領華爾街運動的發起人,也是享譽國際的《債的歷史:從文明的初始到全球負債時代》(Debt:The First 5,000 Years)一書的作者,現任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人類學教授。他有多本著作 ,並且為《哈潑》(Harper's)、《The Baffler》以及其他雜誌與期刊撰寫文章。

作者知名度:
1.美國占領華爾街運動的發起人之一,《美國商業週刊》稱他為華爾街占領運動的重要領袖。
2. 2011年時代雜誌年度百大風雲人物。
3.二○一一年出版的《債的歷史:從文明的初始到全球負債時代》(中文版由商周出版)一書,榮獲「文化人類學學會」(Society for Cultural Anthropology)二○一二年最佳專書獎。

譯者簡介:

湯淑君
翻譯工作者,台灣大學外文研究所碩士,譯有《同學,上課了!》、《甩掉壞情緒》、《哪裡出了錯?》、《深海潛航》、《比爾蓋茲開講》等書。

李尚遠
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譯有《帝國》(合譯)、《我們只有一個世界:全球化的倫理學》、《理論之後:文化理論的當下與未來 》、《現代性中的社會想像》、《散步在華爾街的馬克思》。

陳雅馨
台大社會所畢。譯有《愛情的正常性混亂》(立緒)、《未來的性》(麥田)、《路西法效應》(合譯)、《REPLAY重播》、《意識究竟從何而來?》、《危險療程:心理學大師榮格、佛洛伊德,與她的故事》(合譯)(商周)等書。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