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超過二十萬字的內容,堂堂遍歷「台灣實驗電影」這片台灣電影歷史論述中一直是世人極為陌生的地帶,為中文書寫「實驗電影史」發出寬厚的先聲。
全書歷經三年的規畫、資料蒐集匯整與撰稿,從歷史脈絡、論述與訪談三個面向,來討論台灣實驗電影的特殊且不容取代的美學。編著者吳俊輝冀望在台灣電影的版圖上,拉出實驗電影的各個線條,然後由這些線條所組成的各個陌生地帶,去重新審視與檢驗「台灣實驗電影」的過去與未來。
編著者吳俊輝,自1990年參與電影資料館台語片的電影資料整理與研究工作以來,對台灣電影史研究不輟,而在美國修習電影創作,接受實驗電影製作專業訓練與跨領域當代藝術創作概念與美學的薰陶──同時,也浸淫於實驗電影史、藝術史與藝術理論的研究,從而展開對台灣實驗電影的研究與實踐,返台後,長期致力於實驗電影的推廣、學院教學與研究。近期於國際間的展覽暨策展交流,促發他編輯與出版本書的構想與計畫,也催生出一家以「實驗電影」為主軸的新出版社「恆河」。
作為「恆河」創社之作,《比台灣電影更陌生》必須面對台灣實驗電影研究先天上的困難;既要積極留誌它在「菲林-機械」時代的繽紛事跡,為回溯台灣電影史未明之境,再尋伏流,同時,海納動畫與紀錄片等形式與新媒體藝術、跨領域藝術等概念的創作實境,不獨提示論述的可能性,也要詳加證明前輩創作者本有的跨越態度。本書也因此為台灣電影與亞洲電影等等,建立了對話的嶄新基礎。
作者簡介:
吳俊輝
長期在台灣致力於實驗電影的創作、研究、教學、推廣與國際交流。美國紐約巴德學
院米爾頓.艾佛利藝術研究所藝術創作碩士,主修電影製作。美國舊金山藝術學院藝
術創作學士,主修電影製作。電影作品曾於法國巴黎龐畢度中心、美國紐約現代美術
館、舊金山電影中心、紐約勞勃.畢克紀念電影實驗電影中心放映。《感傷之旅》
(2003)獲2003年第五屆台北電影節台北電影獎最佳實驗片獎;《諾亞諾亞》(2003)獲
2004年第六屆台北電影節台北電影獎最佳實驗片獎與第二十七屆金穗獎優等影片獎。
2006年台北雙年展(限制級)瑜珈參展藝術家,展出《(男孩)轉世》(2003)與《歐
洲甦醒》(2006)。2012年,三銀幕投影的影像裝置作品《迷霧傳說》在國家電影資料館
與台北當代藝術館策畫的胡說:八道─胡金銓武藝新傳展出。2012台北雙年展現
代怪獸/想像的死而復生參展藝術家,展出影像裝置作品《假想敵計畫1─戰地電
影系列1-八二三砲戰》。2009年曾任第二屆牯嶺街國際小劇場藝術節形影相析(/
晰)策展人、2009年EXiS首爾實驗電影展國際競賽評審、2010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
展特別放映─影像實驗室Doc EX!T策展人。EX!T台灣國際實驗媒體藝術展策展
人至今。現任世新大學廣電系專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