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土親水:郭中端與她心中美好的台灣 | 拾書所

護土親水:郭中端與她心中美好的台灣

$ 396 元 原價 450

沒有水,萬物都不能活,
唯有對土地謙卑,才能拯救正在消失的一切。
在這十五個台灣土地與水的故事中,
一個傳奇景觀規畫者自謙她是修屋、修景、修記憶,
事實上,她修補的是這塊土地的心臟。

「以敬意、珍惜的心情,俯身親近土地、自然與傳統,用心尋找、學習與營造,以回應先民與後代,這就是我認識的郭中端和她的生命理念。她說,當規畫執行後,要能看見水底下的石頭,聽見樹林裡的風聲與鳥聲。這麼簡單的要求,今天在台灣竟也變得那麼奢侈。」──張照堂(影像工作者)

郭中端,景觀界的傳奇人物。還沒拿到博士學位便被已故的前宜蘭縣長陳定南力邀回台,主持規畫冬山河親水公園案子。回來台灣的二十年間,做過無數你我熟悉的大型景觀規畫案:北投溫泉公園、明池國家森林遊樂區,乃至目前連連獲重要獎項的高雄中都濕地公園……郭中端四十歲之後的人生,幾乎等於台灣自然景觀修復的縮影。

設計只是一半,剩下的讓時間完成
過了二十年,冬山河親水公園已成宜蘭人生活與記憶的一部分
冬山河是郭中端的第一個案子。
二十年前,陳定南縣長決心要整治冬山河,讓它成為宜蘭人生活與記憶中的一部分,
事實證明,郭中端的努力改變了台灣社會看待自然環境的態度。
做公共景觀工程,必須同時面對政府與社會大眾,
得在充分了解基地的生態、文化、歷史之後,做最全面的思考,
如果沒有對土地深刻的情感,根本無法長期走下去。

親水,都市的永續無法忽視河流的重要
郭中端二十年來所做的每件作品都跟水有關。
從日本研究所念書時調查郡上八幡的水環境,赫然發現日本河裡的水乾淨得可以用來洗臉,引發了她對於水環境的關心與好奇。她持續思索水跟社區、環境、人的關係,甚至領悟到文明、文化的形成,都和水息息相關,她的志業從此從建築轉為景觀設計。她的作品中,會設法讓水在區域裡發揮最大的功能,並且一定將借進來的水絲毫不浪費地還回去,貫徹永續的概念。

景觀與建築的比例若對了,環境自然就舒服
很多人認為景觀設計就是要做出一個「景」來,
但郭中端專注地處理基地和周圍環境的關係,將地形塑造好,
找到適合這個環境的主題、地景和植栽,剩下的,就留給時間去完成。
甚至是,讓原先被破壞的土地恢復原貌,用自然的力量修補人為的傷痕,
例如清理垃圾、讓土地恢復原貌的案例,
頭前溪溼地、三鶯新生地和山豬窟掩埋場等作品都屬於這一類。
換句話說,與其說是為環境做設計,不如說是環境和人,引導著大家走向正確的方向。

人作一半,天作一半
模仿自然,趨近自然
近自然工法秉持的理念是,人類只能做一半,另外一半必須要交由老天來調整。
過去人類總以為「人定勝天」,為了爭取生存空間,
常常用違反自然原理的方式與自然對抗。
近自然工法之所以在這個時代變成一種顯學,是因為人們終於發現過去的作為似乎出了錯,
而願意轉向學習跟自然共存,讓自然與人類在地球這個生存空間中共容。

有形學的概念
「有形學」是一個提醒,建築物是有形狀的實體,
而且建築物的存在會直接影響到周邊非實體的環境景觀,
以及「無形的」人的感受和行為;
相對地,周邊環境和人類行為也影響著有形的建築物。
有了這樣的認知,不論是對有形的建築物或是處理無形的環境問題,
就會因為考慮到相對的另一面,而有更全面的思考。


郭中端二十年來思考的都是:「我們的土地與社會需要的是什麼、不需要的是什麼?怎麼做才最符合公眾利益與環境正義?人為的建設與修復,又如何與自然環境達到和諧?」我們遲了二十年,才跟上她的步伐,透過她的作品,我們得以回應對於生活與環境的渴望。

◎本書特色
1. 從「冬山河親水公園」到「中都濕地」共十五個台灣重要景觀設計。
2. 傳奇景觀規畫者郭中端現身說法,談景觀設計、修復、文化傳承的理念。
3. 以「有形學」與「近自然工法」概念,娓娓道來人做一半,天做一半的設計哲學。

作者簡介:

郭中端
台灣淡江大學建築系畢業、日本早稻田大學建築、都市工學博士課程修了。
作品獲獎無數,中都溼地開闢工程獲國家卓越獎、全球卓越獎環境類首獎、國家建築卓越獎、中華建築金石獎等。
赴日讀書那幾年,深深感受到自己對故鄉的情感牽繫,回國成立中冶時,她對自己承諾:「我一定要做台灣景觀界的『The first one, the only one』。」她誓言傾盡一生,為台灣景觀環境付出。她的丈夫堀込憲二曾開玩笑地說,她的熱情沒有半衰期。
我們在她身上看到的不只是設計理念,或作品與環境的關係,而是一個人對於土地單純的執著。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