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與鑑賞(第三版) | 拾書所
$ 375 元 原價 395

  本書著重於「文化就是生活」的理念,這包含兩個層面:第一層是「生命的旋律」,如:出生、滿月、結婚、生日、升遷、喪禮等,這些都與飲食習俗息息相關;第二層是「生活的旋律」,如:傳統的過年、清明、端午、中秋、廟會等,和西洋傳入的情人節、母親節、父親節、聖誕節等節慶。
  作者藉由這本「飲食文化與鑑賞」,帶領讀者從日常飲食或節慶飲食中發現充滿樂趣的活動與內涵,成為美好生活的回憶,悠游於「美好的事物」中,進而成為博聞善膳、可以取捨、入口能辨、談古論今的「美食評論者」。
  全書內容分為十四章,內容主題包含人類的起源、飲食習慣與民族特性、食具、食材、飲食與宗教、酒的介紹、茶與咖啡跟人類生活的關係、以及台灣、亞洲各國與歐洲飲食文化等等。從作者生動的介紹中,讀者可以發現原來不管在飲食內容或餐具,都與文化有密切關聯,讀來別有一番耐人尋味的樂趣。
  原生食材、烹調方法和飲食習慣,造就不同的飲食文化發展,飲食文化沒有高低優劣的差別,亦沒有是非對錯的比較,飲食文化只是生活習俗的表現,與生活價值的反映,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看待食物的態度是迥異的;各種氣候與自然條件的相互影響,會產生風格不一的餐桌文化。
  千年來,人類除了追求食物原味之外,更勇於對外冒險,探索更多的新食材,感受不同世界的食物所帶來新刺激,然而隨著歐洲文明的擴張,也讓世界各地飲食文化相互的影響。
  「吃飯皇帝大」、「富過三代才知吃、穿」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俚語,「吃」雖然是我們日常生活很重要且最基本的活動,但觀察一個人的飲食情形也可以得知他的家教學養。「吃」可以只是糊口的動作,或是口腹之慾的滿足;「吃」也可以是一場融入情感與靈魂的盛筵。
  身為大提琴家也是一位美食家的張正傑,在《味覺樂園》的序文裡寫道:「在我們的社會中,太不重視飲食和文化的藝術性和精緻性,這反映在出版品上,就是只見各類食譜上市,卻很少有深入探討各種食材和飲食行為的書籍出現,然而飲食文化的提升關鍵,就在於『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我認為飲食也和藝術一樣,要進步,首先要不滿現狀,努力充實相關知識和培養實力,才能作到素質的提升。」
  本書作者也藉由這本書,從飲食的角度,分享給讀者「認真品味生活的點點滴滴」的生活態度。當我們對於每天的食物,不再以囫圇吞棗的方式來對待,而是「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對於生活中遇到的食物能知道它的典故,甚至對這項食材在人類的發展歷史上扮演過怎樣的角色、如何改變或影響了後來的人們等等,都能夠侃侃而談,這就不僅是知性的提升,也是一種生活品味,更能讓我們從中享受許多驚喜的樂趣。
  近年來世界各國拍攝不少與飲食文化相關的電影,在台灣已逐漸引起注意與討論,第三版增加了從「影視學」的觀點探討世界各國飲食文化,帶領讀者以更多元的觀點認識各種飲食文化,也引發不同領域的讀者,以更多元的方式向世人呈現台灣飲食文件的精髓。

作者簡介:

林慶弧

現任:

修平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系

交通部觀光局導遊培訓班講師

學歷: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班

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學系學士、碩士

經歷:

財團法人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執行長兼中國飲食文化圖書館館長

修平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榮譽:

100年修平科技大學教學優良教師(院級)

99年修平科技大學教學優良教師(系級)

97年修平科技大學教學優良教師(校級)

95年教育部頒資深優良教師10年

92年教育部頒學生績優社團指導老師

91年教育部頒學生特優社團指導老師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