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診遵經:氣色中的生死經(上卷) | 拾書所

望診遵經:氣色中的生死經(上卷)

$ 334 元 原價 380

《氣色中的生死經》是對清代醫家汪宏所撰《望診遵經》的當代解讀。汪宏,字廣庵, 清代新人, 以行醫為應, 生平尤重視診法, 曾謂:“非診無以知其病, 非診無以知其治也, 故治病必須知診, 診病必須遵經。”
原書分上、下兩卷。上卷敍述望診的重要性及基礎知識、基本原則、人體正常生理的氣色表現以及病理狀態下的氣色主病等,并根據“有諸內必須諸外”的理論,結合周身部位、四時、五方、氣質等因素,闡明氣色與病症的關係;下卷列述體表各部位的望診提綱,論述了望眼、口、鼻、唇、齒、耳、眉、須、發、腹、背、手、足等以及望汗、血、痰、便等的診斷意義。原書論述系統而精辟,實為集望診大成之不朽名著。


本書特色:
  《黃帝內經》中論述的醫理十分神妙,它認為對發病的原因探本求源,應該在清晨。因為這時候時辰中平,邪氣與正氣都容易顯現出來,根據醫道規則,就能夠分辨真象與假像。有病的人,聲音和容貌都會有變化;而無病的人,氣色與脈象必然是正常而協調的。《靈樞》和《素問》中的道理,是千秋萬代所效法的典範,是醫家應該永遠遵循的原則。
天還沒放亮,人們剛從睡夢中醒來的時候,自然界的陰陽二氣還處於平衡狀態,人體的精、氣、神也十分清靈,這時觀察形體,考察人的體溫,最接近正常狀態;觀察人的氣色和動靜,其方法離不開《內經》。這個時辰,人體的九候脈氣還沒有偏離常態,五音準確,身體有什麼不正常容易發現,有什麼問題也容易診斷。這時,可通過觀察氣色來分辨「三因」的虛實,瞭解五臟六腑的盛衰,看精神狀態是否平和。只有如此見微知著,才能判斷病勢的發展趨勢;溯本求源,才能預測生死之兆。要結合診病日期來揣摩,也要結合天時來思考;再結合病情,確定正確的診法,才可以在切脈時,手指之下感覺分明,心中有數。脈息結合形體容態相互參合,方能推究無窮;聲音與氣色交互參照,才能在診治時靈活變通。比如衡量病人的身軀是否正而直,就應觀察他的俯仰運動,一點微小的差異也不放過,如同測量身體的尺寸,要精確到毫釐才能分清寬闊狹長,更何況每個人的個體差異是如此不同?
明堂的望診方法,既有五臟的劃分,也有六部的辨析。六部的範圍包括:人體中央臟腑的部位為內,四旁肢節的部位為外;橫向分為上下,縱向分為左右。

  從內外講,如果病人的病色表現在內部,病就在內;如果病人的病色表現在外部,病就在外。病色從外部走向內部的,說明病變的趨勢就是從外向內;病色從內部走向外部的,說明病變的趨勢就是從內向外。病色反映在內部的,病情就較重;病色反映在外部的,病情就較輕。病色如果從內向外轉移,就表示疾病由臟傳至腑,再由腑傳到表,這是由重轉輕;病色如果從外向內轉移,說明疾病由表傳到腑,再由腑傳到臟,是由輕轉重。這就是內外的辨別方法。
從上下講,病色如果出現在上部的,病就在上部;病色如果出現在下部的,病就在下部。病色如果從下部走向上部的,病變的趨勢就是從下往上走;病色從上部走向下部的,病變的趨勢就是從上往下走。上為陽,下為陰。陽病上行至極點就會轉變為下行,陰病下行至極點就會轉變為上行。一般實證、熱證的陽病從上往下走的就病重,從下往上走的就病輕;如果患有心腎陽氣衰微、陰寒內盛的陰病,則從下往上走的病重,從上往下走的病輕。這就是上下的辨別方法。

作者簡介:

汪宏,清代壽至近百年的大養生家、清末醫家,字廣奄,安徽人,師從名醫周洁川,歷二十餘年,精研望診,主張望診為四診之首,認為大至身體部位、坐卧居養、四時五方、氣盾老少,小至手足、亳毛、爪甲、尺膚、筋骨、臍腑、陰莖,以及排泄物如汗、大小便、月經等,均在望診之列,所撰【望診遵經】一書,是中醫診學中影响很大的論著。

解讀:

甘健行漢族,1942年3月生,湖南人,1966年畢業於成都中醫學院醫學系、原重慶市中醫院針灸科副主任醫師,兼世界華人醫學聯合會理事,重慶市針灸學會常務理事,針灸文獻專委會主委,《中華現代中西醫雜誌》常務編委。中醫功底紮實,擅長針灸與穴位注射療法;行醫40餘年,臨床經驗豐富。善治癱瘓麻木、風濕疼痛和慢性炎症,對中風偏癱、面癱、坐骨神經痛、神經性頭痛、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炎、肩周炎、腱鞘炎、慢支炎、慢性咽炎、膽道蛔蟲、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骨質增生、軟組織損傷等病症均有顯著療效。

楊在綱 碩士研究生導師,學科帶頭人。中國中醫藥學會全國中醫診斷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四診專業委員會委員,貴州省中醫學會理事。 2004年被貴陽中醫學院評為首屆教學名師。從事醫療及醫學教育三十餘年,主要承擔《中醫診斷學》及《中醫基礎理論》教學研究。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