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寫的「詭」跡:日治時期台灣報章雜誌的漢文歷史小說 | 拾書所

重寫的「詭」跡:日治時期台灣報章雜誌的漢文歷史小說

$ 510 元 原價 580

日本政府的東亞論透過歷史小說向下普及到一般民眾?
麵包、牛肉與中國餐館是日治時期台灣人的西洋印象?


《台灣日日新報》、《風月報》、《三六九小報》等熱門報刊上的歷史小說,除了精彩的故事情節,背後還隱藏了什麼意涵?

藉由日治時期台灣知名報刊《台灣日日新報》、《風月報》、《三六九小報》等刊載的漢文歷史小說,考察小說撰寫背景的意識形態及時代氛圍。

本書以日治時期台灣報刊刊載的漢文歷史小說為對象,觀察其文類特色、敘事演進,並考察小說背後隱藏的意識形態。書中以「歷史詮釋建構」的概念做為理解漢文歷史小說意識形態建構的基礎,分析在日本政府推行「東亞論」與「大東亞共榮圈」,如何透過媒體刊載的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建構出屬於日本帝國主義下的「歷史詮釋」,甚至在戰爭小說中呈現「東亞論」的概念;並理解漢學如何轉變成溝通東亞的工具;在東亞論的架構下,漢學如何過渡到新學?而台人又為何會接受新學和東亞論,進而接受日本的做法。

書中也探究漢文歷史小說對東西洋作品的改寫與翻譯,藉此解讀時人受到東洋和西洋影響的情形;並經由小說中關於東、西洋日常生活的描繪,抽繹出當時的作者們如何透過特定階級的飲食、居室、育樂等議題,傳達其國族想像。

作者簡介:

薛建蓉

於2012年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獲得博士學位。碩士論文〈清代台灣本土士紳角色扮演及在地意識研究--以竹塹文人鄭用錫與林占梅為探討對象〉;博士論文〈日治時期歷史小說研究-以台灣報章雜誌漢文小說為考察對象〉,並榮獲國立台灣文學館2011年「台灣文學學位論文出版徵選」。現於高雄大學、文藻外語大學、南台科技大學等校擔任人文藝術類型科目之兼任教師。曾撰《一線斯文:台灣日治時期古典文學》(顧敏耀、薛建蓉、許惠玟合著)、《穿越五條港:府城文學路線踏查4》(薛建蓉、陳曉怡、曾國棟、張麗芬合著)。並曾參與逢甲大學廖美玉、余美玲編《臺灣古典詩選注:區域與城市》之撰寫。專長:日治時期漢文小說、清代台灣古典文學。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