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見的城市:全球史視野下的廣州、長崎與巴達維亞 | 拾書所

看得見的城市:全球史視野下的廣州、長崎與巴達維亞

$ 264 元 原價 300

這不僅是一部城市史、海洋史,
更是一本視野開闊,敘事精彩的全球史。


在十七、八世紀季風亞洲區的三座港口城市裡,東西方奇異地相遇了。中國海湛藍的水域中,滿佈著來自各地的闖入者、散商、海盜、走私客,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歐洲商人進入了亞洲,逐漸影響了全球政治與工業革命的發展……

荷蘭萊頓大學歷史學家包樂史帶領我們一起回到過去,拜訪十七至十九世紀初期的亞洲最著名的三個港口城市:巴達維亞、廣州以及長崎。在過去,這趟旅行至少要花歐洲旅行者六到八個月的時間。在那些漫漫長夜的航程裡,這三個繽紛的貿易城市,以其超凡的風貌和極具異國風情的魅力,點燃了水手與作家的想像力。它們都留下了為數驚人的文獻和圖像遺產。

相對於小說家卡爾維諾那座「看不見的城市」,作者將巴達維亞、廣州以及長崎稱為「看得見的城市」,因為沒有任何其他十八世紀的亞洲城市,比它們更頻繁地被以圖像與文字描繪。在這三個城市裡,東方與西方以相似卻又極端不同的方式相遇。

作者以全球史的視角討論圍繞著同一片海域的三個港口社會。以廣州、長崎及巴達維亞為中國海一帶人類活動的焦點,比較這三個城市根本的重要差異,並同時考察這三個城市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互動。此外,作者還特別強調人的經驗,唯有聆聽居住或工作於這三個亞洲港口的人們聲音,我們才能對這三個城市有所感受。這些中國人、日本人及荷蘭人,是如何見證他們居住於這些城市的時光?在有限的人生經驗裡,他們又如何反映出這些他們工作、生活於其中的港口面貌?

包樂史認為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是一個全球變遷的時代,對此,中國、日本與爪哇的政權都被迫對這樣的歷史轉變做出回應。相較於以往針對帝國中心所作的研究,書寫這三座城市的跨文化貿易的現象及背後機制,或許更能洞察中國及日本帝國的想法,乃至西方的想法與野心。透過廣州、長崎以及巴達維亞這三扇窗,作者清楚地讓我們認識到這些地區的現代性特色。


作者簡介:

包樂史 (Leonard Blussé)
1946年生於荷蘭,早年曾到臺灣和日本進修,荷蘭萊頓大學博士。1977年起在萊頓大學歷史系任教,現為該系教授。他通曉英文、中文、日文、印尼文、荷蘭文和法、德多種歐洲語文。主要專長為東南亞史、東亞史、海外華僑史、印尼華人史、華僑貿易史及全球史。
著作除了荷蘭東印度公司有關台灣檔案及巴達維亞華人公館檔案的編纂外,另有專書《公司和貿易:法國大革命之前的遠洋貿易公司論文集》、《奇怪的組合:荷蘭東印度公司控制時期的巴達維亞的中國移民、混血婦女和荷蘭人》、《歷史的朝聖者:與歐洲擴張史學者們的私人談話》等等。此外,譯為中文的有:《巴達維亞華人與中荷貿易》(1997)、《巴城公館檔案研究:十八世紀巴達維亞唐人社會》(2002)、《航向珠江:荷蘭人在華南(1600-2000)》(2004)、《苦澀的結合:十七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一齣離婚戲劇》(2009)。其中,《苦澀的結合》曾獲荷蘭「金質貓頭鷹文學獎」(Golden Owl Award),並榮登荷蘭和德國書籍暢銷排行榜。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