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家事課:73個簡單有趣的手做練習,健全孩子的腦部發展,培養主動負責的態度,10歲前就開始累積一輩子的資產 | 拾書所

孩子的家事課:73個簡單有趣的手做練習,健全孩子的腦部發展,培養主動負責的態度,10歲前就開始累積一輩子的資產

$ 220 元 原價 250

大不同的起跑點,奠定未來學習的基礎
放手練習小事,才能成就未來的大事
73堂小小家事課,玩出孩子的成長,玩出親密的家庭關係


◆羅列從個人生活起居到待人接物的73個家事練習,簡單又有趣
◆每個練習有詳細的操作步驟、圖示和過來人的經驗談,看了就能立即動手做
◆專為父母和孩子設計的共讀本,每個練習跨頁呈現,右頁給孩子看,左頁給父母讀


◎學做家事的好處:

.透過雙手的刺激活化腦部訓練思考
.確實的成果帶來工作的真實感
.成就感與滿足感形成「下次也要努力」的動力
.成為面對任何事物都能主動挑戰的人
.學會有用的技能幫助自己也幫助他人

親子天下執行長 何琦瑜
作家 李偉文
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倪鳴香
旅遊暨親子教育作家 梁旅珠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系主任 許玉齡
親職專欄作家暨人氣親子部落客 陳安儀
財團法人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陳良枝
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 陳藹玲
暢銷親子作家 彭菊仙
馬偕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黃瑽寧
專業親職講師 澤爸
親子天下親職專欄作家暨國小老師 蘇明進   共同大推

培養品格教育、儲備未來能力從做家事開始

只要會拿畫冊,就可以幫忙拿餐具;會牢牢握住杯子,就可以試著擦杯子;
會握筆畫直線,就可以練習切菜……
家是孩子的遊樂場和學習地,家事則是手腦身體並用的益智遊戲,其中蘊藏了老祖宗代代相傳的文化智慧,以及每個家庭的生活價值。透過家事能讓孩子了解家庭成員的共同責任和義務,懂得承擔和付出,動手做可以刺激大腦訓練思考力,還能學會面對、解決問題,培養出自信。在觀察模仿、引導示範的互動中,增進了親子關係,也創造和樂的家庭氛圍。

腦科學專家和教育學者發現,孩子手部大小肌肉活動的機會越少,腦部發展及各種學習就越遲緩。而且只專注在一般學科或學程學習的孩子,在人格發展、做事態度以及面對挫折解決問題的能力十分欠缺,經過調查研究得出,做家事是影響孩子性格、做事方法和人生態度的一大關鍵,因此日本這些年來吹起親子家事風,本書作者甚至創立「家事塾」,教導父母學習如何引導孩子做家事,也提供一個親子共同學做家事的空間。

幼童時期雙手與身體力行的記憶一輩子不會忘

會做家事的孩子才懂得體貼、有責任感,並且自動自發

家事,這種動手做、體力勞動的工作,對親子來說具有多重好處,除了整理每天居住的家庭環境、鍛鍊身體,以及「為家人」服務的心意以外,不管是手工活動或是體力勞動,都可以讓孩子的心思跟著這些工作而動。這種有一定步驟、做了會記得的小小的勞心勞力,有助於發掘與發展孩子各種可能的才藝、技術與做事的智慧。而且,讓孩子做自己做得來的事,建立能力所及就自己動手做的能力,可以成為孩子一輩子的資產。

「教孩子做不如自己做!」、「哪有那麼多的家事可以學?」、「幾歲開始學做家事才對?」、「父母該怎麼教孩子做家事?」……

作者經常被許多父母問起這樣的問題,就他觀察研究,當孩子學會走路,體能有一定發展後,就可以開始學習做家事。而且2~9歲是透過動手做來學習的最佳時期。

那麼要該如何教孩子做家事呢?他提出以下四個學習步驟:

1.父母先示範一次正確的作法給孩子看。
2.讓孩子一個人試著做做看。
3.有做不出來的地方父母再做一次給孩子看,或是動手和孩子一起做。
4.孩子可以一個人正確完成就OK了。

73個小小家事課,蘊藏了作者對於小時候家庭教育的感恩與懷想,期待透過分享可看見孩子從「做」中體驗到的生命驚喜與快樂。做大事從熟練小事開始,能自理日常生活事務的人才能獨當一面喔!

作者簡介:

辰巳 渚

出生於1965年,畢業於御茶之水女子大學文教育學系,育有二子。現為專職作家,著有多本家庭親子教養書,提倡「豐富又簡易的現代生活秩序」,為了實踐這項理論,於2007年創辦「家事塾」(經常舉辦家事與家庭教育方面的研習會)。主要著作有《丟棄的技術》、《讓孩子天天進步的重要法則》、《為離開家的那一天做好準備》、《陪孩子讀一本學會獨立的書》等等。

譯者簡介:

邱麗娟

輔大日文研究所畢業,目前為兼任講師及翻譯,沒工作時就窩在家裡和小小孩奮鬥,最大的夢想就是有錢有閒環遊世界一輩子。譯有《8歲開始發薪水:財富人生從小開始教》、《不可思議的3行日記健康法》、《創新第一課:模仿》、《絕對不會輸的交涉術》等書。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