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神 | 拾書所

失神

$ 308 元 原價 350

許多作家都曾有受到創傷或與人群隔絕的經歷,在那段時間裡,他必須依靠迷離的想像與編造故事,來渡過難捱的日子。這個過程我稱之為作家心靈的「挫迷」狀態。「挫迷」狀態在魯迅的身上表現得最為明顯,他在《吶喊》集的序中談到了一些當時的心境,幼年時家庭的變故,留學日本時讀醫的不順遂,辦文學刊物的失敗,曾有的壯志與熱血得不到呼應,而今只能在這裡消耗生命,讓他感到鬱抑不安。他在描述居住環境時提到,這個居地十分僻靜,少有人來,庭院槐樹上曾經吊死過一個女人。這個充滿怨念的無名的死去的女人,她並非僅是場景與心境的襯托而已,而是魯迅心靈的投射,一個飄忽而淒厲的映象,也應該是這幾篇小說的重要推手,很少人知道,這個無名的女鬼,激發了整個世紀中國新文學的萌發。

至於台灣作家賴和、龍瑛宗、吳濁流、李喬、七等生等人作品中,也很容易看到「挫迷」的記述,盤繞於他們身邊的則也是另一個無名女鬼。這怨鬼是位一直被(外來的人?)騙財、騙色,飽受欺凌的可憐女子。她在家破人亡後,最後只得上吊在林投樹上。這個冤魂披頭散髮的出現在吊死的樹下,始終沒有離開,那些被纏繞的作家,似乎也掙脫不了束縛,在作品中反覆替她敘述被侵害的悲情。這個時代並不那麼沉重,這本書裡雖是依這樣的脈絡來創作的,但筆下的鬼比較豐富、多樣,看起來輕巧有趣多了。上述那些作家除了七等生之外,幾乎沒有談論過神,不曾進行過相關的書寫與思辨,而我則以為這是個很好的領域,畢竟神也是不斷在人間行走;不時被看到的。——王幼華

作者簡介:

王幼華,國立中興大學中文博士,曾任國立聯合大學華語文學系系主任,現任國立聯合大學台灣語文傳播與華語文學系合聘教授。出版作品有《土地與靈魂》、《騷動的島》、《洪福齊天》等小說集。學術論著有《清代臺灣漢語文獻原住民記述研究》、《考辨與詮說——清代台灣論述》、《蚌病成珠——古今作家論》等。曾獲吳濁流文學獎、中國文藝協會獎章、中山文藝獎等。作品意念繁富,深刻廣袤,在台灣文學作品裡獨樹一格。有關王幼華文學作品的評論,海內外(中國、日本、臺灣、香港等)共六十餘篇,部分作品亦翻譯為英文、日文。除文學創作、學術研究外王幼華亦展現「文學運動家」特質,以作家身分參與文化及社會運動,將理念付諸實踐。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