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款待+傾聽」,在安靜的森林中指引人走出迷惘。
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佐藤初女,
能為自己或他人,找到面對生命問題的力量。
平凡的她,卻能堅持50年的奉獻服務。
曾被拍成電影,也被NHK報導過,至今94歲了,仍接受日本各地的活動邀約。
傾聽了50多年別人的心事。至今94歲了,仍然如此。因為神父的一句:「沒有事奉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人生。」促使她成立「伊斯基亞」來服務別人。起先,她開放自己的家,進行「分享彼此」的活動來接待需要幫助的人;後來甚至在森林裡成立伊斯基亞,希望能夠在被大自然包圍的地方接待有需要的人。
這個社會,寂寞和悲傷的人感覺越來越多。她說:「我們不具有改變人心的能力。所能做的,僅是完全接受對方的情緒,當對方感覺被接受,就會將煩惱一一說出。吐露出來後,心頭一輕,那人便有接受新事物的空間了。」她傾聽來者的心聲,陪伴心靈迷惘的人,使他們找到生命中的力量。
不單「傾聽」,她也用美味的食物款待來者。因為她相信:非語言的行動能深入人心。
她認為,就算是有大煩惱而吃不下飯的人,只要和大家一起享用美食就會慢慢地恢復精神。當覺得「好吃」時,心扉就會開啟,心底的陰霾也會一掃而光。感覺到食物美味,每個身體的細胞就會跟著雀躍,生命的力量便會湧現。
本書同時也整理了初女在「伊斯基亞(Ischia) 」奉獻服務中累積之心得,以及大家對初女提出的人生問題。重點不在於這本書解答了什麼問題,而在於她的奉獻精神。其實,在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佐藤初女,能為自己或他人,找到面對生命問題的力量。
【為什麼要取名為「伊斯基亞」(Ischia)呢?】
「伊斯基亞」是一座小島名。義大利的拿坡里有一個年大富豪的兒子,擁有財富、才能,有一天晚上和心儀的女孩在湖中央划著船,彼此傾心吐意,年輕人感到十分滿足,但卻突然被一股倦怠感襲擊,此後對人生感到了無生趣,做事都提不起勁。
於是他想起小時候父親帶他去過一個叫「伊斯基亞」的島嶼,在那裡有座毀壞已久的教會,他在那裡獨居,望著美麗的風景,不斷檢視自己的內心,漸漸地找回自我,得到了新的力量,重新開始生活。
初女希望帶著重擔前來的人們,可以重新找到自己,補充心靈能量,獲得力量回到社會,期許這裡成為一個支持我們回到現實打拚的地方,因此取名「伊斯基亞」。
作者簡介:
佐藤初女
1921年,初女女士出生於日本青森縣,畢業於青森技藝學院 (現在為青森明之星高級中學) 。歷職小學教師之後,從1979年起成立弘前染色工坊。初女女士以老人之家的後援會和弘前基督教會的義工活動為出發點,1983年,對外開放自家,開辦「弘前伊斯基亞(Ischia)」。1992年,初女女士在岩木山麓間創建「森林裡的伊斯基亞(Ischia)」。「森林裡的伊斯基亞(Ischia)」無條件接受所有尋求救助的人們,藉由共同用餐與生活,協助許多人重新開啟人生。1995年,龍村仁導演的電影《第二號地球交響曲》上映,電影中記錄了「森林裡的伊斯基亞(Ischia)」的奉獻服務,而那之後,海内外的演講活動也在持續進行中。初女女士獲頒美國國際所羅普提密斯特協會獎(Soroptimist International)、國際所羅普提密斯特女性義工獎、第48次東奧獎等等。著有《初女女士的料理》 (主婦之友出版社)、《生命的森林廚房》 (集英出版社)、《來自森林裡的伊斯基亞 (Ischia) ,活在當下的話語》(講談出版社文庫本)等許多著作。
譯者簡介:
黃鈺喬
1983年出生、成長於台北•大稻埕。東吳大學主修日本文學系、輔修企業管理系,畢業後前往日本。橫濱國立大學的國際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後,入讀學習院大學的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班。
少女時期對浪漫的國文學感到著迷,在漫長的學生生涯當中兼職口譯、筆譯,轉而重視語言的實用性。喜歡觀察花草四季、做瑜珈、慢跑、旅行、收集手工陶瓷餐具。譯著有《91歲越活越年輕》(太雅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