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那現量理論及其漢傳詮釋 | 拾書所

陳那現量理論及其漢傳詮釋

$ 720 元 原價 800

人們經常以五種感官來擷取生活世界的訊息,將之轉為理智或情感與人交流,又以苦、樂、感傷、憂惱的臉譜,作為無言的表達—─這些工程都是意識的眾作,因此,在抉擇和離執之間的歷練,就要直接面對眾作之首的「意識」。

本書是在探討意識未與語言連結之「離分別」的認識結構—─現量,這個理論是唯識學派無著以來就談及的,而促使作者致力研究陳那《集量論‧現量品》的現量理論,尤其是意識的現量,緣於2005年出版了勝主慧的《集量論大疏》(Jinendrabuddhi’s Viśālāmalavatī Pramāṇasamuccayaṭīkā),由於逐詞解釋的風格,使人容易理解意識涵括五識的認知、自我認知、定心等整個意識的認識結構。

誠然,這是透過梵文和漢傳文獻比對所作的研究,希望藉此能有助於讀者認識自己的認知世界。

作者簡介:

釋仁宥

1966年出生於嘉義縣布袋鎮過溝庄,1990年於臺北陽明山妙德蘭若出家。由於其師崇重印順長老,因而送往福嚴佛學院學習道場的出入作息,時雖短暫,但深受印順長老的佛學思想所感召。印順長老在《平凡的一生》中的一段話:「對佛法的真義來說,我不是順應的,是自發的去尋求、去了解、去發見、去貫通,化為自己不可分的部分」,令作者感動不已,深覺對佛法的探求是主動的,僅僅因自己無知,為求知而已。其後,隨緣就讀圓光佛學院所,以及文化大學、政治大學的哲學研究所,以畢業論文完成唯識在中國的三期發展:地論宗、攝論宗、法相宗;本書為第三期論文,以陳那現量理論為引,對法相宗的唯識理論進行研究。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