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傷慟是一種霸凌;
有時候,愛國也是。
探討「九一一」備受好評的小說,榮獲眾多獎項:
★英國柑橘獎二○一二年初選入圍
★英國《衛報》二○一一年「首作獎」入圍
★美國海明威獎二○一二年「最佳首作小說」入圍
★《紐約時報》二○一一年「年度最受矚目好書」
★《華盛頓郵報》「年度矚目好書」
★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年度十大小說」
★亞馬遜書店「年度十大首作」暨「年度百大好書」
★邦諾書店二○一一年「年度矚目好書」
推薦者(依姓名筆劃序):
張翠容(香港傳媒人、《中東現場》作者)
張鐵志(文化與政治評論家)
楊照(作家、評論家)
蔡康永(作家)
戴立忍(導演)
在九一一紀念館的隱名競稿決選會議中,經過幾番熱烈討論,
評審選出了一份兼具美與療癒功能的設計圖──《花園》。
就在評審團打開設計者資料時──「上帝啊,他媽的!是該死的穆斯林!」──
「穆罕默德.可汗」這個名字就像另一顆炸彈,引發了紐約甚至全美國另一場不安與混亂。
●那是療癒人心的花園?還是烈士的天堂?
穆罕默德.可汗是建築師,也是土生土長的美國公民。
他只想出人頭地,讓更多人看見自己的作品,也相信自己的設計理念能為人們提供療癒。
然而,紀念館的用意在於安撫人心,是一種國家象徵、一種歷史符號,
由穆斯林建築師設計的九一一紀念館,帶來的是療癒,還是二次傷害?
在同一棵樹下、同一條步道上,它究竟為罹難者家屬提供了撫慰?
還是壯大了伊斯蘭極端份子永世不朽的幻想?
●容忍不是愚昧,偏見才是。
穆罕默德從未想過,有一天,自己的國家竟視他為外人;
假如他不是穆斯林,他的設計圖就不會被聯想為烈士天堂。
他拒絕回答設計理念,拒絕證明自己的清白。
他決定打死不退,不想拋頭露面叫賣自己,不願對同胞高喊:「我不可怕……」。
●他們該堅守信念,或屈從於疑懼?
這一切就像一場核爆,幾乎將所有人都捲了進去:
主張紀念館應體現寬容與和平、卻在最後一刻背棄他的評審團家屬代表;
自認能透過筆下文字呼風喚雨的嗜血女記者;
一心想填補遺址空缺、用盡手段勸退穆罕默德的評審團主席;
從反對《花園》興建過程中找到人生新舞台的酗酒男子;
為穆罕默德仗義直言而遭刺殺身亡的非法移民遺孀;
因為他再也分不清野心和原則而選擇離開的律師女友……
他們恐懼、傷痛;他們或歧視或包容,時而相濡以沫,時而彼此傷害。
他們因內心深處種種難以言說的情緒而失控……
這花園如此空靈,寧靜,美麗……
美不是一種罪,它的原罪不是因為美。
作者簡介:
艾米.沃德曼(Amy Waldman)
耶魯大學畢業,曾任《紐約時報》記者、駐南亞特派中心共同主任、《大西洋月刊》全國特派員,也曾是拉克里夫高等學院研究員,並曾在柏林的美國學院研究。小說散見《大西洋月刊》、《波士頓評論》、《金融時報》,收錄於《美國二○一○最佳選讀》,目前與家人定居紐約布魯克林區。本書是沃德曼的第一部小說。
譯者簡介:
宋瑛堂
臺大外文學士,臺大新聞碩士,波特蘭州立大學專業文件碩士,曾獲加拿大班夫國際文學翻譯中心駐村獎助,曾任China Post記者、副採訪主任、Student Post主編等職。譯作包括《修正》、《大騙局》、《數位密碼》、《斷背山》、《人魔崛起》、《冷月》、《永遠的園丁》、《幸福的抉擇》、《蘭花賊》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