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仔反」是臺人對1884年法軍侵台的記憶,要「走」是為了躲避戰事的災害,而「泡茶」正回應了等待法軍封鎖解除的無奈。這是一段回憶的古今對話。
德約翰以日記手札的方式描述1884年的秋天,法國圍堵臺灣的這6個月的時間中,作者與身處北臺灣的外國人在此次戰爭中的經歷與感受,以及和當地中國人的互動情形,對當時外商在臺的貿易和臺灣主要外銷商品的狀況都有所記述。並且對孫開華在治軍和待民的處事上,與劉銘傳在戰事的貢獻給予不同的評價。它提供了一個百多年前臺灣在地外商、本地居民對中法戰爭的臺灣戰事的視野,也可就此了解當時臺灣經濟作物對外貿易的情況。而譯述者陳政三先生,以詳實的考據和所補充的小欄、大事記和更讓我們對中法戰爭中法軍侵臺事件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對當時臺灣的經貿狀況和社會環境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昔日臺灣人稱法國為法蘭西,法國人為「西仔」,法軍攻台為「西仔反」,「走西仔反」則是為了躲避戰亂;法國艦隊封鎖北臺期間,使得臺灣茶葉無法輸出,茶商因此只能「泡茶」乾著急,回應了等待法軍封鎖解除的無奈。
來自英國的在臺茶商德約翰以日記記錄1884年的秋天到1885年春季,法艦圍堵臺灣6個月的時間中,身處北臺灣的經歷與感受。它提供了一百多年前臺灣在清法戰爭的種種情況,而作者兼譯註者陳政三,以詳實的考據和所補充的大事記、小故事,讓我們對清法戰爭中法軍侵台事件、當時臺灣的經貿狀況和社會環境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作者簡介:
德約翰(John Dodd)
英國蘇格蘭人,1859年即至香港發展,1860年首度訪台,後返英;1864年再度至港,身兼德記洋行(Tait & Co.)香港負責人及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 & Co.)代理人,同年來台調查樟腦、茶葉市場,創「寶順洋行」(Dodd & Co.),兼任顛地洋行(Dent & Co.),1867年顛地行倒閉,該年5月起任怡和行駐淡水代理人。1866年(同治五年),由福建安溪引進烏龍茶苗;1867年試銷台茶(老茶)到澳門,受到市場歡迎。同年在艋舺設茶工廠,為臺灣精製茶之濫觴。1866年聘李春生為買辦,1867年透過李春生在艋舺租得一屋準備作為洋行行館,但一直遭官方、角頭刁難,1868年發生該行2位洋員被暴民攻擊、受重傷事件而作罷;同年將台茶直接運到美國檢驗並試銷。1869年乃設寶順於大稻埕,仍保留淡水、基隆行館,另在廈門、上海也設有分行;同年用兩艘可能租自怡和洋行的大型帆船,運載20萬3千磅(合2131擔)的精製茶(安溪茶種)試銷紐約,品質極佳,備受歡迎,遂引起其他洋行、臺人競相投入,開啟大稻埕的茶香歲月,造就李春生之類買辦與媽振館(Merchant)的興起,也使大稻埕成了洋行集中地。台茶成了外銷大宗。
德約翰在台前後27年(1864~1890),綽號「三腳仔」,曾因故受傷、而拄拐杖―林佑藻(連環頭)之子林凌霜於1953年9月一項座談會透露,德約翰因受傷、跛腳;英駐淡水領事費理德亦有同樣的記載。據《馬偕博士日記》記載,德約翰於1890年3月3日離台返英,無資料顯示之後是否曾再來台。根據日治初期資料,寶順洋行於1895年初仍存在,1896年德約翰已不在洋商名單中。
譯者簡介:
陳政三
彰化人,台灣研究者。
著作:《英國廣播電視》、《北台封鎖記─茶商陶德筆下的清法戰爭》、《征臺紀事―武士刀下的牡丹花》、《出磺坑鑽油日記》、《泡茶走西仔反:清法戰爭台灣外記》、《征臺紀事―牡丹社事件始末》、《翱翔福爾摩沙─英國外交官郇和晚清臺灣紀行》、《美國油匠在台灣》、《紅毛探親記:1870年代福爾摩沙縱走探險行》、《紅毛探親再記》、《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等,其他作品散見國內外報刊、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