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富峰教授與施雅軒教授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使用「區位」、「距離」、「組織」來評論當週的國際新聞,不僅可以免除時效性帶來的風險,同時佐以地圖的資料,和一般媒體生硬的新聞評論相較之下,更顯得有骨有肉,對讀者國際觀的提升增加了更多的興趣。對於國際關係有興趣的讀者,本書很適合當作入門閱讀的書籍。--謝長廷(前行政院長)
由於取材自國際新聞,又是台灣人的眼光選取的,因此談論的主題是台灣人關心的國際事務,能反映和連結上我們關心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生活各層面;趣味性和學習性都高。本書正是生活地理和理論地理的交叉,綻放著交輝的光芒。--王鑫(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名譽教授)
本書以對話的方式進行,基於地理學研究生活空間的觀念,以一周做為時間單元,篩選六則地球表面主要的脈動事件,提出對話者的識見,期待讀者閱讀之餘,自行裁剪,啟動自我的地理再發現之旅。--洪富峰(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
為什麼每天的世界新聞你都每天都要看,透過每天變化的世界的脈動,你才知道國與國之間、這個區域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也就是說沒有一個穩定的一個結構,因此本書是「非再現理論」的一種實踐。--施雅軒(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
作者簡介:
洪富峰
地理學者,臺灣大學地理學系畢業,大學時期專注打英式橄欖球(Rugby football),碩士時期主修地形學,探討邊坡侵蝕現象。後鑽研都市與經濟地理學,探討都市產業政策,先後獲得美國辛辛那提大學規劃碩士、地理學博士。曾任高雄市政府公職11載,歷經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社會局局長和建設局局長。現任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系副教授,因行政經驗與協商能力,被同仁推舉,擔任系主任6年(2010-2016年),致力於開創非官本位的地理學運用和發展。
施雅軒
地理學者,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博士,現職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專長為區域地理、歷史地理、地理思想與客家文化地理,歷年作品有《臺灣的行政區變遷》(2003);《區域、空間、社會脈絡:一個臺灣歷史地理學的展演》(2007);《戰爭、空間、六堆客家:另一臺灣歷史地理學的展演》(2011);《地理思想.思想地理》(2012);《地球脈動:一場台灣世界地理學的討論(2015前篇)》(合著)(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