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作家張小虹最新論著
嘗試從當代的「摺」學理論出發,
連結時尚、性別與現代性研究,
展開歷史唯(微)物論的思辨,
以凸顯「陽性現代」與「陰性摩登」之間的感性差異。
從理論到文本,從文化到國族,從時尚到歷史,張小虹穿梭在各個不同畛域的縫隙間,以小觀大,對民國以來的時尚抽絲剝繭,為我們理出另類現代性的頭緒。
《時尚現代性》是張小虹從時尚研究過程裡,重新思考人文學者介入大敘事的方法。時尚是身體髮膚和世界接觸的界面,「穿梭」內裡與公共場域,「踐履」物質生活和消費想像。當「變髮」與「變法」、改頭換面與改朝換代相與為用時,時尚切入歷史、政治的力量更呼之欲出。此外,通過本書重新梳理當代理論,做出思想上的推陳出新,尤以一九三○年代的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和八○年代的德勒玆(Gilles Deleuze)為主。前者是西方左翼先鋒,後者是後現代主義大師。在不同歷史、理論背景下,兩人不約而同,從服裝的「縐摺」喻象裡,發掘歷史以及人文思考的新意。
全書聚焦於生動具體的服飾形制與細節案例,嘗試從林則徐的褲子、魯迅的頭髮談到張愛玲母親的小腳,從上海旗袍、巴黎洋裝到日殖時期的服裝改革,從鴛蝶派小說雜誌封面的「時裝美人」到抗日時期的陰丹士林藍旗袍,以展現歷史作為「合摺、開摺、再合摺」的縐摺運動可能。
以此「身體─服飾」的徵候為出發,主旨不在於如何閱讀這些「身體─服飾」徵候,而在於如何讓這些「身體─服飾」徵候「去病徵化」?如何讓「旗袍」不再鬼影幢幢,讓「西裝」不再只是帝國殖民壓迫下揮之不去的「服」號?如何走出「創傷現代性」的悲情?如何跳脫「線性進步史觀」的套式?而《時尚現代性》一書正是想要以「舉重若輕」、「具體而微」的方式,重新面對且重新處理這些議題。
本書共分八個主要章節。前兩章為全書的理論開展,後六章則分別進入不同的服飾裝扮細節項目,以開展理論文本與身體─服飾文本的交織。第一章以班雅明與德勒茲的「縐摺理論」為出發,鋪陳「歷史哲學」作為「力史摺學」的關鍵,正在於將「時尚」的創造變化視為「合摺、開摺、再合摺」的時間運動。第二章透過重新閱讀班雅明的〈譯者的職責〉,提出「翻譯縐摺」的概念,並以「同字異譯」的方式,展開「翻新/時尚」、「現代/摩登/毛斷」等字組在概念上的「分裂雙重」與性別差異,也以「同音譯字」的方式,展開「Shame 代性─羨代性─線代性」、「行勢─形式」等字組在概念上的差異微分。第三章與第四章分別就「男人在頭,女人在腳」的中國Shame 代性恥辱著手,第三章談男子辮髮,第四章談女子纏足,企圖將「創傷現代性」的時間災異斷裂,轉化為「踐履現代性」的時間連續變化。第五章從民國初年的鴛鴦蝴蝶派小說雜誌《眉語》封面切入,談「時裝美人」的圖像流行,並由此分疏出「陽性現代」與「陰性時髦」之間的時間感性差異。第六章從《婦女雜誌》的女子服裝改革徵文切入,談「曲直寬窄」如何可以從「身體曲線」的服飾描繪,抽象到「縐摺曲線」的「微偏」,並以「摺摺連動」的動勢,打破線性進步史觀所建構中/西、傳統/現代、寬衣/窄衣、直線/曲線、平面/立體的二元對立系統。
第七章以殖民地台灣「旗袍縐摺成洋裝」的歷史案例為出發,回頭探討一九二○年代上海平直旗袍與巴黎直筒洋裝,作為「拓撲連結」的可能,並嘗試以「中西合襞」的柔軟摺疊,鬆動「中西合璧」所預設文化作為剛性粒子的集合想像。第八章則聚焦於化學合成染料陰丹士林藍,一方面從「質量體戰爭」的宏觀層次,看其如何進入中國壟斷市場,如何連結兵戰與商戰,如何建構現代視覺政體與國民身體,更如何集結出各種時尚現代性的資本與國族編碼,而另一方面則從「分子化運動」的微觀層次,看陰丹士林藍如何滲透浸染棉紗棉布,如何給出鮮豔明亮的情動力強度,如何創造身體膚表─染色面料─視網膜─大腦皮質界面觸受的變化異動。
作者簡介:
張小虹
美國密西根大學英美文學博士,現任台大外文系特聘教授,曾任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客座教授。著作包括:
學術專書
《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
《慾望新地圖:性別同志學》
《性帝國主義》
《怪胎家庭羅曼史》
《在百貨公司遇見狼》
《假全球化》
文化評論
《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
《情慾微物論》
散文創作
《自戀女人》
《絕對衣性戀》
《感覺結構》
《膚淺》
《穿衣與不穿衣的城市》
《身體摺學》